第23章 只言片语,欲破山中匪类23(1 / 2)

杨志的突然出现着实吓了常青和诸葛瑾二人一大跳,二人立刻窜到了一边,齐刷刷地看向了杨志。

杨志则颇有些得意地笑了笑,问道:“自打上完早课你们俩就鬼鬼祟祟地往这跑,真以为我和君度先生是瞎子吗?”

听杨志语气中没有责备的意思,常青胆子也大了起来:“老师,我和瑾兄这是在谋划怎样实施瑾兄的那些计策,等我们把步骤筹划好再告诉你们,你和诸葛老师不是就对我和瑾兄刮目相看了嘛。”

杨志点了点常青的脑门:“我现在就已经对你刮目相看了,什么都还没开始做呢,就已经准备视县令、国相为无物了,真让你们行动起来,不知道会做出些什么事来。”

常青没有回话,只是耸了耸肩,对这个结论表达了一丝“小小的”不屑。

见常青对自己的话不服气,杨志也不摆架子,也没打算说服常青,而是招呼两人跟自己来,把他们带到了一间大屋子里。

屋内乱糟糟地坐着七八个人,正互相呼喊着大声聊天,这些人见到杨志走进屋里,原本聊得正欢的几人都一齐停了下来,全部起身来迎杨志。

杨志连忙向这些人拱手:“诸位无需客气,志今天过来是带了瑾少君和青少君一起的,来此主要是想请教诸位一些问题。”

人群中一个稍年轻些的听了杨志的话,立时回应道:“杨兄也别跟我们客气,两位少君想问什么但说无妨,我等知无不言。”

其余众人听到这话也跟着纷纷应和,等屋内稍稍安静了一些,杨志招了招手,把常青和诸葛瑾叫了进来。

杨志把手向常青、诸葛瑾那边一伸,介绍道:“这是瑾少君,你们应该认识,另外一位是君度先生的入室弟子,也是我杨志的少主人,青少君。”

介绍完这边二人,杨志一转身,对着常青和诸葛瑾说道:“瑾少君、青少君,屋内的这几位就是咱们诸葛氏雇来帮忙入山伐木、狩猎的队伍的领头人,说是雇佣,实际上,诸位也早就是我诸葛家的家人了,若非有诸位扶持,诸葛家哪里能有如今的繁荣呢。”

“杨兄说的太客气啦!”又是刚刚那个人带头说话,其余人才跟着附和。

“没错,杨兄太客气了!”

“若非有诸葛氏,我等在山林中讨生活的人,早就饿死了!”

“诸葛氏对俺们有大恩,俺们绝不敢忘!”

一时间,屋子里都是对诸葛家的感激和赞美,没见识过这种场面的诸葛瑾一下子就脸红了一大截,只能不断向这些人拱手行礼。

杨志见诸葛瑾有些应付不来这种场面,径直把刚刚带头的人拉了出来,带到诸葛瑾和常青面前,说道:“这位,正是总管这些猎户和木工的巴先生,姓巴名阔字元宽,乃是前任徐州刺史巴敬祖的同乡同宗。”

巴阔听到这话连忙摆手:“不敢当不敢当,巴刺史可是名门世家出身,我不过是一个寒门破落户罢了,如何敢高攀?若非早年间君贡先生好心收留,我早就饿死在路边了。”

诸葛珪可是在诸葛亮出生前就带着妻子赴任泰山郡丞了,距今都有十年了,常青有些不可置信地看向了诸葛瑾,用眼神询问诸葛瑾是不是认识此人。

诸葛瑾尴尬地笑了笑,没有答话,一边的巴阔看得分明,主动开口道:“瑾少君上一次见我时可能才两岁吧,记不住也很正常,巴某平日里并不在阳都城内,少君不认识我也属正常。”

按照巴阔的说法,他来诸葛家起码也有十二三年了,但看上去比杨志还要年轻一些,却已经在诸葛家做到了总管木工、猎户的位子,看样子本领颇高。

杨志适时插话道:“别看巴先生比我年纪还小,但来诸葛家已经快二十年了,我记得君度先生说过,巴先生来诸葛家时,才十四岁?”

巴阔点点头,略带调侃地说道:“托巴刺史的福,生活在渤海郡的巴氏族人,为他他老人家的面子,各个都得生活简朴,衣食住行全都得往又穷又破里整,我受不了这些,便跑出来讨生活,只是当时年少不懂世事,差点饿死在外面。”

“如今的巴先生,可是琅琊国内最好的猎手。”杨志比了个大拇指,对着巴阔又是一顿夸赞,两人你来我往之中,也让常青和诸葛瑾知道了巴阔这些人的来历和平时都在做什么。

简单来说,这些人平日就聚居在沂山脚下一座诸葛氏的庄园里,做的就是分组分批进山伐木狩猎,把上好的木材和毛皮囤积在庄园里,等着诸葛氏的商队过来拿货运去别处贩卖。

其中有些人从祖辈开始就在诸葛氏的庄园中生活了,俨然已经成为了诸葛氏的一部分,至于稍微特殊一些的巴阔,属于后来居上,凭借自己的能力做起了总管的位置。

费了不少口舌客套完之后,杨志说起了正题:“首先一个,是瑾少君的想法,如今不是天下不太平嘛,将来恐怕少不了有盗匪劫掠乡里,瑾少君便提议说把咱们诸葛氏庄园里这些木工和猎户都组织起来,再收编一些琅琊本地和周边郡国的散户,凑出个千八百人来,训练成义勇、乡勇,平日里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等到有匪徒来的时候,就聚集起来把匪徒打退,也是一个咱们自保的手段,巴先生以为如何啊?”

巴阔看向在一旁沉默不语的诸葛瑾,赞叹道:“不愧是瑾少君,深谋远虑啊,巴某佩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