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闲谈亦有真良策21(1 / 2)

从沂水畔归来之后,常青就思索起了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说实话,如今回首看前几年,常青突然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了好几年的感觉,虽然细究起来,更大的原因在于他面对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可以依赖的老师、亲人,心理上懈怠了起来耽于安稳的生活而下意识无视了当今天下的大环境。

如今诸葛珪临终前点醒了他,常青也从尘封的记忆里翻出了关于这段历史的所有印象,准备为诸葛家和自己,谋划一个更好的未来。

首先,琅琊阳都是诸葛家祖业所在,虽说诸葛家人丁还算兴旺,但目前来看,家族的期望应该是在诸葛玄和诸葛珪的几个儿子身上,至于说在三国后期才开始崭露头角的诸葛诞,现在还没出生,恐怕是诸葛珪、诸葛玄这一脉离家远走之后,留在阳都的诸葛族人重新培养、推举出来的诸葛氏代言人。

在常青看来,未来最好的结果就是诸葛氏不用再像原本的历史中那样分崩离析,而是在乱世中守好这片基业,依附于能够统一天下之人,将来说不定能走到五姓七望一般的地位。

但这条路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如何阻止几年后曹操对徐州的屠杀,这是诱发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和诸葛均远走他乡的重要事件,能避免的话就能改变很多事。

虽说名义上曹操进攻徐州是为父报仇,但常青不觉得从张闿手里救下曹嵩就能阻止曹操进犯徐州,这种政治军事上的规划,以曹操的性格和智略,是不会简单被亲情影响的,更何况,自从前两年曹嵩自己找宦官捐了个三公之后,曹操对自己这个父亲的态度,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了。

在竹简上把曹操的名字划掉后,常青将目光放在了下一个人身上——刘备。

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家族的延续角度,刘备这个仁义之主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尤其是过几年等陶谦一死,他手下那些人就会推举刘备领徐州牧,诸葛家也可以趁势向刘备效忠,只是还是那个问题,刘备来的太晚,到那个时候诸葛玄早就不在琅琊了。

至于更后来的吕布,先不提这个人能否成大事,单以人品论,常青就不放心将诸葛氏交给他。

看着竹简上一个又一个被划掉的人名,常青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果然,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命运,除了靠自我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看着一团乱麻的竹简,常青又把笔点到了最前面的那个名字上——陶谦。

若是年轻二十岁的陶谦,常青说不定还有心思辅佐一下,有诸葛玄、诸葛瑾、诸葛亮做智囊后备,有自己这个熟知(常青自认为)历史进程的人,让陶谦混一个霸主之位应该不是难事,但现如今的陶谦都大半截身子入土了,眼见两个儿子也不成器,简直是一点值得投靠的价值也没有。

怪不得陶谦死后不论是他征辟的那些从事还是徐州本地的士族,都会转向刘备,看来是看清楚陶谦和他儿子的政治资本了。

重重地划掉陶谦的名字之后,常青又端详起了曹操和刘备。

不愧是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啊,不过这也是多亏了自己知道后面的历史发展,若是让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选,想必还是会选择二袁之一吧。

这么想着,常青又写下了袁绍和袁术的名字。

若是邀请袁绍来徐州呢?

常青赶紧摇了摇头,驱逐了这个想法:袁绍在徐州没有根基,而现下的陶谦也不可能容得下袁绍,若是把袁绍这尊大神引过来,恐怕徐州立时就要内乱起来,都不用曹操动手,就得泗水为之绝了。

至于袁术……

骷髅王的大名简直是如雷贯耳,也就是现在关东联军刚刚成立,袁术的野心和愚蠢还没暴露出来,等过不了几年,天下人就会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了。

左思右想,举棋不定,烦闷之下,常青一把将这一捆竹简撅了个一分为二。

想想跟着诸葛玄、杨志学习的这几年,基本上是遇到什么问题常青都会去找这二人商量,让他们替自己拿主意,如今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到了自己一个人下决定的时候,竟然一点头绪都没有。

要不去找他们商量商量?思想一旦开始滑坡,那就只剩下踩油门和更大力地踩油门两种选择了,常青好好编了一夜的借口说辞,第二天一早,就急匆匆去找两个老师“请教”去了。

早间,诸葛瑾和诸葛亮也正好在诸葛玄处做早课,倒省去了常青来回找人的奔波,常青直接开门见山。

“老师,瑾兄,阿亮,我有一事,想请教一下你们的想法,那就是现如今的天下乱象已现,虎牢关外甚至已经兵戎相见,说不定过几年咱们就要经历新莽之乱了,如此时局,咱们诸葛家何去何从,我昨天想了一天,也没想分明,今天想听一听诸位的想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