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皇帝、大将军和董卓19(1 / 2)

事实证明,从零开始发明豆腐挺难的,常青折腾了小一个月才成功做出了可以让人接受的豆浆,至于下一步靠卤水点成豆腐,那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另一边锻铁的进展倒是神速,原因无他,杨志教的剑法确实不如常青上辈子学的械斗技巧,没办法,两千年的经验再加上现代科学的差距,不是“古老的神秘”可以弥补的,而杨志除了一再惊叹于常青的天才之外,也是终于帮他说服了诸葛玄,同意让诸葛家私下雇佣的一位铁匠,教常青一些基础的锻造知识。

就这样,常青过上了充实且幸福的学习生活——也不一定幸福,在诸葛玄回过味来之后,狠狠地给常青上起了强度,从今文经的大宗孟氏易转向了古文经的核心,尚书。《古文尚书》和《左氏春秋》,一个微言大义,一个详略得当,把只看过史记的常青折磨得要死要活,差一点对孔老二产生了深深的恨意,至于为什么没有差点恨上左丘明,那是因为常青自觉不会跟一个盲人计较什么。

总之,常青是真的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中平三年、四年这两年间的天下大事,一点也没关心,一点也没留意。

虽然常青把自己和外界隔绝开来了,但仍在泰山郡任职的诸葛珪和在洛阳游学的诸葛瑾可没有。

顺带一提,诸葛珪依旧在泰山郡丞的任上,没有任何调动,原因也只有一个,没有人来当太守。

泰山郡这里爆发了两次黄巾起义,虽然都被挡住了没有到全郡沦陷的地步,但是旁边的泰山里,实打实藏匿了几十万的流民土匪(有别州别郡过来的),依附宦官的人知道这里已经没有油水可捞了所以不来,而自诩正直的党人们,有一部分是不想付“做官钱”不接受任命(也有的是付不起),还有一些则是自知解决不了泰山匪患,干脆就不上任。

幸亏还有诸葛珪在泰山郡苦苦支撑,不然泰山郡这个身处半个大汉腹心的郡,就要彻底变成大汉的心头病了。

说回中平四年,这一年还是如前一年一样糟糕,到处都在叛乱,到处都在起义,唯一不同的是,有一个诸葛珪、诸葛瑾和常青都认识的老熟人也明目张胆反汉了,他就是前任泰山郡太守,渔阳人张举。

两年前张举带着大批金银布匹逃回渔阳郡之后,就开始在当地收买人心,然后又和同乡人张纯一拍即合,二人于中平四年,正式举兵反汉,一开始十分顺利,甚至杀了一个护乌桓校尉,两个太守,还聚集起了十余万之众,堪称声势浩大。

但当他们在肥如县驻扎下来之后,不知道张举是怎么想的,竟然公然称帝了!还写信给幽州、冀州的刺史、太守们,要求当今大汉天子赶紧退位,百官公卿们赶快来辽西奉迎新天子张举。

一时间天下震惊,震惊的原因在于,张举的做法太过自大,也太过小丑了一些。

因为没过多久,张举的好兄弟、合伙人、弥天将军、安定王张纯,就被辽西名将公孙瓒大破,张纯抛弃了自己的全家老小,远逃塞外。肥如也很快告破,只不过张举本人却不知所踪了,不知道是死在了乱军之中,还是逃出生天了。

反正除了张举自称天子时搞的那套天子冕服,别的啥也没有。

张纯、张举之乱对大汉来说算是中平二年以来稍大的一个涟漪,就重要程度而言,根本比不上几乎将整个西北拖入泥潭的凉州之乱,

而凉州,则要艰难得多,中平四年,由于之前两年凉州叛军已经被挤压在金城郡再无寸进,新上任的凉州刺史耿鄙认为可以一举平定,于是集结了凉州六郡数万大军准备进攻金城,然而,还未到金城,耿鄙手下军队就发生哗变,耿鄙和他的治中程球被杀,新的叛军领袖王国与旧叛军合并一处,进攻汉阳。

中平二年时还在朝中斥责司徒崔烈,力劝皇帝和大臣们不要放弃凉州的傅燮,在冀县城中壮烈殉国,又一个甘心为大汉尽忠的义士身死,然而除了得到一个壮节侯的身后名之外,什么也没有改变。

到中平五年时,朝廷几乎实质上放弃了凉州,也就是在这一年,太常刘焉上书,言天下兵寇不息,应该废史立牧,这样才能让地方上尽快整合起力量来,对抗此起彼伏的起义和动乱。

无论刘焉的目的是什么,已经病入膏肓的刘宏同意了刘焉的请求,一下子派出了四位重臣,分领幽、冀、荆、益四州。

同年,刘宏又在洛阳西园设立新的禁军,共设置八名校尉,这八名校尉皆受上军校尉蹇硕统辖,就连大将军何进也不例外,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大汉天子刘宏,终于通过宦官,又一次把天下的军权抓到了自己的手里。

不知道是不是刘宏的这两项措施真的有用,从中平五年年底开始,大汉朝的情况似乎真的好转了,先是受任左将军的皇甫嵩在陈仓击退了围攻这里许久的王国,又在随后的追击中大败西凉叛军,又一次复刻了自己在讨伐黄巾时的悍勇。

凉州叛军在进攻关中失败之后不久,内部就发生了分裂,原本势大的凉州之乱,一下子竟然看到了解决的希望。

在大汉的另一头,幽州牧刘虞上任之后,幽州的局势也渐渐安稳了下来,鲜卑和乌桓的部落头人们听闻了刘虞的恩德和信义之后,也纷纷派出使者请降,到中平六年三月时,张纯的门客将张纯杀死,把他的首级献给了刘虞,至此幽州之乱也算告一段落。

随着地方局势的逐渐好转,朝廷终于想起来还有个泰山郡一直少一位太守,于是迁营陵令应劭为泰山太守,在郡丞的位子上辛苦了四五年的诸葛珪终于可以脱身了,年初,早已积劳成疾的诸葛珪,终于得以卸任泰山郡丞,由自己的夫人宋氏带着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琅琊国阳都县。

常青再次见到诸葛珪时,当年那个神采奕奕,抱着自己可以单手跃上骏马的诸葛珪已经不见了,经历了爱妻离世、治下兵乱这些打击之后,诸葛珪的气血已经几乎被耗尽了。

所幸阳都这里一直没遭到什么大的祸患,沂山和沂水的风景也确实秀丽,如今诸葛珪没有了仕途上的牵挂,又有宋氏每日用心照顾,气色竟然渐渐好转了起来。

也就在诸葛珪一家子不问世事,醉心山水之时,一则惊天消息像飞一般从洛阳传出,迅速传遍了整个大汉。

刘宏,终于死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