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读书是为什么?15(1 / 2)

“不怕先生笑话,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

范凌恒先是犹豫,然后坦然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瞒老师,学生家贫,生活无以为继,买不起书本,蒙学所有书籍和《论语》等全是学生自己抄录,前几日代家父服役,还挨了鞭子。”

“学生不想过这种生活,所以,学生读书就是为了能做官,让自己和家人能过上好生活。”

他摸不准孟教谕要考校什么,便顺着自己本心给出了答案。

孟教谕起身,踱步至范凌恒面前,仔细打量着这位坦诚的年轻人,对他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读书为了做官,不丢人,真不丢人!

但有些人就是抹不下面子去承认这一点儿,老说自己读书是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大!假!空!

十几岁的少年,又不是内阁首辅,他们懂什么是天地?懂什么是太平?

不是读几本书就能去改变天下,更不是在家乡邻里间就能明白世间万物之道理。

读万卷书,难测人生沉浮;行万里路,才能知道人间疾苦。

没有经历,何谈天下?

但凡范凌恒刚才回答什么为了改变天下云云,他就得说一句“虚伪”。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孟教谕把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送给范凌恒,顿了下

,语重心长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把现在吃的苦刻在心里,作为你读书的动力。”

“待来年一举高中,再回首,将发现往日清贫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也,恐是这辈子也不会再相见。”

“不过在此之前,望你养精蓄锐,莫争少年气,坏了功名路。”

范凌恒深以为然。

他之前就是坚定的读书功利化支持者、从头到脚的实用主义者。

当时他选择大学就读金融行业,也完全是因为那些年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收入遥遥领先。

“学生受教,未来定当苦研八股,争取一举中第。”范凌恒双手合抱,俯身推手,双手过眉,俯身作揖。

孟教谕点头,待范凌恒入座,回到案后询问起他的学业,当得知其刚开始学习《论语》,不由问道:“四书五经刚开始学?”

“正是。”

教谕复问道:“我观你读书速度极快……”

“学生前些日子脑疾,病好之后发现有过目不忘之能。”

孟教谕不动声色,实则内心诧异,本朝天生过目不忘者有二人。

一是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严嵩;

一是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徐阶。

纵观古今,有此能力者,皆在史书留名,不论清名还是浊名。

难不成自己遇到了这种学生?

孟教谕从桌上拿起《八股文集》,这是记载了去年会试前五十名的印刷册,前几日他刚拿到手。

“你随便找篇,背一下我看看。”

范凌恒拿过文集,翻开首页,上书嘉靖三十八年殿试题目——朕恭承上天明命,君此华夷,亦既有年矣!夙夜持敬,不敢怠恣,一念在民,欲人人得所,夫何与我共理者,彼各一心,皆未见以我心而是体百务,惟欺君以欺天,害民亦害物,彼尝言之者后尽背而弃之。夫大学之道,专以用人理财为急,用得其人,政自治理,财得宜用自足。吁,人之不我用,而代理之责,岂独我能耶?兹欲闻人得用,财得理,以至治羙刑平,华尊夷遁,久安之计,何道可臻,尔多士其言之,必尽所怀焉!

殿试就是所有考过会试的上榜学子,去紫禁城皇极殿,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再由各位学子当场作答。

殿试的策题往往先由内阁大学士等人拟定数道,随后让司礼监的秉笔太监送往皇帝面前选出一道作为策题,并密封送返内阁,并当场令内侍印刷出相应份数的试卷。

这种出题、选题的方式,难免会有作弊的事儿发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