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交锋2(1 / 2)

  剿匪也是功劳一件,县镇兵们无不欢呼雀跃,将贼人尸首拴在马后拖着离去,卷起阵阵尘烟。

  张棹歌翻身上马,又低头看了眼崔筠,指着她的脸蛋,说:“脸上有血,沾水后擦一擦。”

  崔筠这才明白对方给她丝帛的用意。

  “多谢将军,只是我——”崔筠不便收陌生人的丝帛,将要还回去,张棹歌打马上前一些,抬了抬下巴:“不要叫我‘将军’了,我只是一个副将。还有一段路,顺道送你们出关吧。”

  有县镇兵护送自然比带着伤残的仆役部曲赶路要安全,崔筠顾不得处理丝帛,便让部曲将伤亡者抬上另外两辆牛车,重新休整跟上县镇兵的步伐。

  路上,张棹歌刻意放缓了骑行的速度,待与崔氏的牛车持平,问:“崔七娘怎么不在汝州居住?”

  崔筠微微诧异,对方怎么会有此一问?

  转念一想,窦婴托人寻她,必定会告知她的身世。她父亲生前在汝州为官,家业也多在汝州,任谁都会以为她仍在汝州居住。

  难怪窦婴找不到她,定是没料到她被接回了邓州的祖宅。

  崔筠说:“我在汝州没有亲故,大伯父将我接回了邓州安置。”

  张棹歌又问:“那你的阿耶阿娘怎么葬在鲁山县?”

  “先父是在这附近亡故的,便择地而葬。母丧后,我让他们合葬了。”

  张棹歌颇为懊恼:“嗷,早知就托人在这鲁山县问一问了,难怪在州城那儿找了许久都没打听到什么有用的消息。这就是灯下黑吗?”

  这声俏皮又生动的嚎叫完全出乎崔筠的意料,也打破了她对这伙危险程度不亚于强盗的镇兵的认知,崔筠握着袖中匕首的手微微松开了些。

  出了鲁阳关,张棹歌率领手下的一百县镇兵回城寨。

  崔筠已经知晓了张棹歌的身份,并不着急从对方的口中打听窦婴的近况,别过后,便赶往鲁山县昭平乡。

  崔家在此有田产、山林,还有一处别业,是崔父生前便经营了多年的。

  当初叛军从旁边取道去汝州城时,便到此处搜刮破坏了一番。这两年间,别业经过多次修缮,修复了七成建筑和园林,才不再显得萧条破败。

  别业外,一青年仆役领着两个僮仆伫立远眺,看到熟悉的牛车出现,青年仆役小跑着上前行礼:“小娘子一路辛苦了。”

  崔筠再下车时,已经戴上了帷帽。

  她顾不得那些繁文缛节,说:“找乡县里的郎中来为伤者医治,至于不幸身亡的人,好好安葬了,每人发三十石米、五端布(注1),另外安顿好他们的家人亲眷。”

  青年仆役看到死者,面有戚色,应道:“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