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宁荣街(1 / 2)

贾环离开梦坡斋后,本打算直接回自己住处,但突然意识到今日尚未向贾母请安。他轻轻叹了口气,决定先回到赵姨娘的院子里,将手中的书放好,随后,前往贾母居住的院子,准备向贾母请安。

走到贾母院子处,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中堂门匾上写着“荣庆堂”。

门外,两个丫鬟身着红绿衣裳,正守候在门边。贾环上前,向她们打了个招呼,并说明了来意:

“我前来向老太太请安。”

其中一名丫鬟颔首,转身向屋内通报去了。

没多久,丫鬟便从屋内出来,向贾环行了一礼,开口道:

“三爷,老太太这会已经歇下了,下次还请三爷早点。”

贾环点了点头,应了声“知道了”,便往院外走去,心中却是苦笑,今天从学堂里那下学,先是去了王夫人那,半路途中又被贾政叫去,这才浪费了不少时间。

走出荣庆堂,想起和贾琮的约定,转道往东路院那边走去,途径一个黑油大门,知晓这里便是东路院,未停留,走到府里东小门,却见贾琮已是在等他,有些不耐烦,旁边候着两个小厮,应该就是贾琮的两个奶兄弟了。

在贾环的印象中,似乎每次和贾琮出府玩耍都是这两位跟随着,毕竟不管是贾琮还是贾环,年纪都还小,稍有不慎便是容易被叫花子拍了去。

“环哥儿,你可算是来了。”

贾琮见到小伙伴便是有些欣喜,一扫之前因等太久而产生的不耐,走上前拍了拍贾环的肩膀。

“刚刚在老爷那里耽误了会,我们走吧。”

贾环轻轻一笑,见贾琮自觉地没有锤他肩膀,很是欣慰,虽说以贾琮的性子,很有可能是忘记了。

说完向贾琮两个奶兄弟点头示意,算是打了声招呼,便率先往府外走去。

……

宁荣街,不仅是贾家荣国府门前的街道,更是连接宁国府与荣国府的重要通道。

街上人来人往,商铺林立,旗幌招展,牌匾齐全,形成一副热闹而繁华的景象。

回头看去,只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

想必这应该就是书中被人称道的,只有门口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了。

“环哥儿,你在看什么呢?“

贾琮走到贾环身后,见他正停在原地发呆,顺着他的眼神看去,只见门口两个石狮子。有些疑惑地扯了扯贾环的衣袖,问道。

“没什么,我们走吧。”

贾环回过神摇摇头,却是不愿透露太多,以免被当成胡言乱语的疯子。

走上街道,便被熙熙攘攘的人潮所包围。小摊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各种小吃散发出的香气四溢,交织在一起,与后世的美食街相比丝毫不显逊色。

这里是大夏国的京师,相当于前世的首都。加上早年还是两位国公居住之地,这条街道自然显得异常繁华。

根据前身了解的外界信息,跟前世的历史差不多,但却在唐朝灭亡之后来了个大拐弯。

在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整个国家陷入了频繁的民变和动荡不安。随着各地义军纷纷起义,周边的异族势力也趁机入侵,连续攻占十八座城池。

在大厦将倾之际,几个忠诚的大臣谨遵先帝的遗愿,找到了在战乱中失散的皇族血脉,拥立其为新的皇帝,由臣子摄政直至幼帝成年。

然而,当成年的幼帝开始亲政时,他感到臣子的权势过于强大,于是开始了权力的清算,导致了大量的流血冲突,首都变成了一片血海。

本已岌岌可危的李氏王朝,由于这场内部的权力清算,终于彻底崩溃。全国各地战火纷飞,整个唐朝的领土再次陷入了混乱和分裂。

烽烟四起,整个国家再次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各地义军奋起反抗异族侵犯,但终究还是杯水车薪。整个唐朝疆域被异族瓜分,陷入了异族长达数百年的统治之中。

然而不知为何,原本和平相处的各异族之间开始有了频繁的摩擦,似乎都不满足于现有的领土,开始吞并他国。

整块大陆再次陷入了兵荒马乱之中,战争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在动荡之际,大夏太祖凭借其卓越的能力从平民之中脱颖而出。收编了各地的乱军,将各大异族赶到极寒之地,重新统一了疆域,并带领他的十二位大将,在前朝的都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为“夏”。太祖自封为“夏武帝”,并将这十二位大将封为四王八公。

建国之初,夏武帝广纳贤才,注重民生和休养生息,大力发展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他的领导下,大夏国迅速壮大,不仅收复了失地,还扩张了领土,使国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

然而,夏武帝驾崩后,他的嫡长子继位,并自称为“文帝”。文帝在位期间,国内战事稀少,他多次举办科举考试,大量选拔文官,希望通过文治来平衡武将的力量。

夏文帝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武勋贵族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开国功臣的后代,即四王八公的势力也开始退出政治舞台,只有少数家族仍在朝中勉强维持影响力。

随着文官集团的崛起,夏文帝注意到文官逐渐主导了朝政,形成了一边倒的局面。为了恢复朝堂的平衡,夏文帝开始重新重用武官和元勋家族,使得文官和武勋之间的势力得以均衡。

不幸的是,就在夏文帝准备退位之际,早已被立为太子的嫡长子突然发动了一场兵变。在一个夜晚,太子率军攻入皇宫,一直打进了大明殿。四王八公一脉也参与了这场叛乱。

当许多追随者认为太子即将取得胜利时,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太子在夏文帝面前突然拔剑自刎,夏文帝随即迅速平定了叛乱。

失去了太子这个领导者,叛军放弃了抵抗。四王八公一脉中的贾府等人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为了保全家族,贾敬被削去爵位并被迫出家,而贾赦也被剥夺了爵位,并被限制不得离开贾府。这次事件对四王八公一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在太子的叛乱失败后,夏文帝将其贬为庶人,并剥夺了他的亲王身份,他的家属和亲属也被迫陪葬。然而,夏文帝宽恕了太子的嫡长子,并将他封为忠义亲王。

夏文帝共有四位嫡子,随着太子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其余的皇子开始争夺皇位,展开了一系列的暗斗和争斗。

令人不解的是,夏文帝并没有干预皇子们之间的斗争,最终将皇位传给了现在的夏明帝。而夏文帝自己则退居龙首宫,专注于修养身心,不再参与国事。

夏明帝继位后,勤勉尽责,大力推行科举制度,重视军事建设,积极招募和训练士兵。

然而,周边的异族利用这几十年的时间养精蓄锐,他们兵强马壮,并且得知夏国内部经历了动乱,许多顶级将门家族都受到了波及,国家财政紧张,缺乏将领。

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异族开始在边境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侵略和掠夺。

尽管夏明帝努力抵抗,但由于老一辈的将军大多数已经去世,他们的继承人也在太子的叛乱中损失惨重,朝堂中能够领军作战的人才寥寥无几。

无奈之下,夏明帝矮个子里挑将军,在有限的人选中选拔将领,勉强抵挡住了异族的入侵。

夏明帝继位几年后,一直未有子嗣,后宫众多嫔妃均未怀孕。这一消息让太上皇夏文帝无法再安心于龙首宫的退隐生活,他决定重返朝堂掌控大权。然而,已经习惯掌握朝政的夏明帝并不愿意轻易放权,于是朝廷出现了双日逐天的局面。

在太上皇掌权期间,他命令荣国府的贾赦和宁国府的贾敬担任太子的伴读,其中贾赦专注于武事,并被授予“恩侯”的称号,显然是有意让他未来继承侯爵之位;而贾敬则专注于文事,以期在太子即位时能够操控文官集团。这两位一文一武的辅佐,无一不体现出太上皇对太子的深厚期望和宠信。

经过太子叛乱事件后,当时的贾家族长贾敬深感危机,伴君如伴虎,因此决定让族中子弟全部进入族学读书,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从而开始将家族从依赖武功的元勋世家转变为以文化教育为重的诗书传家。

……

“琮哥儿,今儿早晨你说的胡商在哪呢?我怎么没见着?”

贾环在宁荣街上四处寻找今早贾琮提到的胡商,但找了一圈也没发现其踪影,便好奇地向旁边的贾琮询问。

“三爷您这是在找胡商啊?他们是不允许进入宁荣街的,通常都在隔壁街摆摊卖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