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千秋节 106(1 / 2)

转眼,元和十三年八月,圣上的千秋节到了。

上京城的内城里装饰一新,处处张灯结彩,喜庆热闹。

皇极殿里,三步一个太监,手里举着一十六尺长的绢布的万里江山图。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山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摘自千里江山图赏析)

众位大臣齐齐恭贺仁宗皇帝喜得佳作,画苑人才济济,朱成公不愧是大启第一圣手~

太子殿下站在一边,面上含笑,气度雍容,下手的二皇子三皇子也身姿笔挺,端的是皇家好基因。

仁宗皇帝也十分满意,命德宝公公拿出传国的玉玺,还有他的私印,他满脸自得,不住啧啧称赞,围着画布看得目不转睛,不时和朱成公交头接耳,最后慎之又重得盖上了玉玺,和私印,这传世巨作就成了。

严阁老和左相上前凑趣,左相也是德艺兼备的文化名人,他亲自提笔作序,盖上私章,大启十三年八月的君臣共绘的佳作注定要流芳百世了。

仁宗兴致勃勃,情绪颇高,带着诸位臣工移驾华清宫,登上观景楼,华清宫顿时收入眼底,宫墙外,百姓们排着队等着分发米粮,人人都兴高采烈的,比过年还高兴,叽叽喳喳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这一年风风雨雨饱经沧桑,眼看没米下锅要活不下去,这昏庸的皇帝终于做了回人,知道爱护百姓了,甭管什么节日,这皇上良心发现了,这以后的日子也有盼头了,老百姓么,都老实本分的,但凡有口吃的,不逼得他走投无路了,谁想把头别在裤腰上挣命造反啊。

所以仁宗肥胖的身子一露出来,百姓们山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呼声,饱含激动涕零,祈求仁宗不要抽筋,明天就翻脸无情,那感情真挚热烈,纯粹又质朴,仁宗万年的不知世事的菩萨心都被喊得热乎乎的,看,朕的百姓多么爱戴拥护朕啊!这万里江山多么民心所向啊!

仁宗心情激动的朝百姓挥手,惹得百姓们更激动,哎,您老人家好好地做个人吧,好好的为百姓谋福祉啊!别昏昏庸庸的折腾咱了!

歌舞表演开始,鼓乐声声,美酒佳肴,仁宗被万众敬仰的激动心情还没有平复,严阁老和姚阁老几人苍蝇一样围着仁宗又是一阵彩虹屁,把仁宗乐得找不到北了!

朱成公和程德青站在一边随侍,听着连环彩虹屁,也不由牙酸头晕,姚阁老瞧着稳重端庄,这溜须拍马的功夫可真是大启无人能敌啊!

仁宗皇帝兴致所至,叫程德青,“程爱卿,你才思文涌,来做诗一首,就说说这千秋节吧。”

程德青躬身行礼,“臣遵旨!”

太监端上笔墨纸砚,左相大人索性接过笔一边凑趣,“圣上,就由状元郎念出来,臣来写罢。”

仁宗皇帝就喜欢看君臣和乐,喜庆太平的画面,乐得直点头,“爱卿雅量~”

程德青沉思片刻,文采点到即来,朗声吟倒:

五德生王者,千龄启圣人。赤光来照夜,黄云上覆晨。

海县衔恩久,朝章献舞新。高居帝座出,夹道众官陈。

槊杖洗清景,磬管凝秋旻.珠囊含瑞露,金镜抱仙轮。

何岁无乡饮,何田不报神。薰歌与名节,传代幸群臣。

都是科举取士考出来的文化人,这鉴赏能力还是有的,众臣听了都拍手叫好,仁宗皇帝听了也直点头,仁宗皇帝瞧着墨迹未干的宣纸,拊掌夸赞, “爱卿文采斐然,精彩绝伦,来人,将这诗作裱起,悬到内书房去,只是这题名作何?”

程德青走到案前,看着宣纸上的黑字,兴味盎然,“就叫《奉和圣制千秋节宴应制》吧”

仁宗皇帝和众臣一听,俱都笑出来,这程大人也是个爱省事的,这华章锦句已出,还舍不得出一个响亮的题名吗?

程德青只是笑而不语。

仁宗皇帝本意也是彰显今年的千秋节的与众不同,这题名也是应景,心下悦然。

觥筹交错,歌舞升平,仁宗皇帝眯缝着眼瞅着殿上歌姬翩翩起舞,这过寿的心情十分美妙和乐。

华清宫侧殿,后位空悬,林贵妃抱恙留宫,太子妃招待百官命妇。

太子妃温婉大气,雍容华贵,她坐在高高的御座上,面色柔和的和两边的贵妇攀谈。

柳芸娘端着茶盏,喝茶的空档偷偷瞥了一眼,就看到左边是严老夫人,右边也是雍容华贵的命妇,瞧着眉眼同太子妃有些相似,她心里掂量一番也就有数了,瞧着年纪怕是延恩侯夫人了。

柳芸娘还看到了福安县主,她扶着肚子瞧见柳芸娘望过来,故意偏过头去……

严姑娘倒是火眼金睛,看到柳芸娘狠狠就瞪了柳芸娘一眼,便转头同旁边的王姑娘说话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