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贵倒不贵,利润翻倍26(1 / 2)

打发了王熙凤去办事,片刻再去宁国府,贾母用拐杖敲着贾珍警告:“不要亏了你先人,去祖宗祠堂跪着,敦煌王不册封,你不要再出来。”

又责骂尤氏:“平日来个伯爵夫人你也只顾着巴结,肃藩郡王久住家里,你是个木头?!怎么不找鸳鸯求个恩典请来府里看花园,坐一坐天香楼,只等老身给你们安排好才去?”

贾珍抹着眼泪只好去祖宗祠堂跪着,只是心里不服。

天家子有什么可怕,老太太这么畏惧?

一想到价值连城,忠顺福王承诺用一座“血珊瑚”来换,贾珍心疼的满脸生疼。

贾母命跟着的丫头小子找来两面明镜,亲自押着走大门,出宁国府进了荣国府,安置在荣禧堂里,她又换了衣服来别院请罪。

进了院子,中院后院没有人,前院鸳鸯与平儿说话,贾母带着四春又出去,只见院子里山一样堆着一堆面袋子米袋子,假山旁边放着小袋子,里面不知装了什么,看着好像也是米面。

还有三五十个能装十多斤水的罐子,在一堆小罐子里显得格外醒目。

另外还有更大一座山一样的肉菜。

哪来的?

原来李征驱逐贾赦贾珍后,带着剩下的校尉们,去外院叫上焦大,借口要做饭烧水,叫他们去城外买一些石炭回来。

一群人离开,李征将积攒数年的物资拿出百余人吃半年的,放在前院去叫女孩们出来帮着搬运。

此时正在清点中,贾母带着四春来了。

李征回头一看,就知道贾母把事情解决妥当了,遂拱手笑道:“老太君,是在下失礼了。”

贾母惭愧不已,恨恨地道:“大王仁慈绕他们一次,老身实在感激。此处是大王驻跸之处,那两个孽障再敢欺主,老身做主打杀了他们。”

“此事过去了。”李征点头松了口。

贾母再三致谢。

元春看着那堆吃的,面上忐忑,却带着责问语气道:“大王何必去外头买?”

“在塞外认识的富商大贾,前夜在驿馆说好要送些过来,我不好拒绝。”李征指着那堆吃的说,“休怪我不说好听话,我这些吃的喝的天下没有。”

元春不信,过去看一眼,不就是普通面粉大米,还有些洗漱用品?

“你在哪里见过这等雪白细盐?”李征打开一个布袋子。

贾母一看,鸳鸯连忙取了一勺,这一尝贾母真信了。

这位天潢贵胄,是真的吃不下去府里的饭菜。

人家这细盐毫无苦涩口感。

“我这面粉做的面食不发青,大米倒是差了些,但也只仅次于贡米。”李征又道。

贾母看过来,的确是好米面。

“这里是油料,胡麻油,菜籽油,花生油。”李征打开大罐子道。

贾母有点迷茫,你这是好吃的,但是为何这般夸耀?

李征之意就一个。

买吗?

掏钱!

大米不用买,荣国府吃的大米,跟前天李征在皇宫里吃的口感一样,必定是顶级米,农贸市场的量大但口感比不了。

但面粉清油,以及食盐调料,只用精制碘盐与王守义十三香出来,你拿什么面对?

对了,还有装在瓷瓶里的锐澳,要么?

不贵,面粉一斤算五分,也就是半钱,大约十块左右。

这比现行物价要贵一点,金陵经过三年休整,早已从二圣南巡的缺粮状态中出来了,如今市场上一斤大米才七八文钱,一斤麦面也才六七文钱。

十二到十六文钱等于十厘银子,十厘银子等于一分,十分又等于一钱。

这要连同重量差别换算下来,他一两银子当二百元左右才能从农贸市场购买几十斤米面,可人家一两银子要买他二百五十多斤米面,李征要敢做这生意会亏死。

老实人尚且不这么干,何况李征不算是个老实的汉子。

所以李征不打算大规模卖粮食,除非必要这东西怎么卖怎么亏,至少不赚。

其他的物品,胡麻油不卖,这个本就少,李征喜欢吃。但菜籽油花生油,一升两钱银子,大约到四十块钱。

这没办法,这时代的植物油可不多,所谓的“传统工艺压榨”只能是现代商家捞钱的噱头,李征能卖出去的植物油口感也要比现行油料好吃许多。

然后便是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