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没想到43(2 / 2)

仪仗开道,丁良勉强骑马随在他左侧。

同知姚兆年和佥事唐文享也分侍左右。

一众千户百户跟在后面,有的骑马有的则步行。

丁良本来坐车来的,但周启骑马,他如何还能坐车,只好也骑了一匹马,并且还得有人牵着,看他那提心吊胆的样,显然并不常骑马,甚至可能都没骑过马。

周启问道:“丁大人寿几何?”

丁良忙道:“有劳侯爷垂询,下官年五十有八。”

周启又问:“可是不良于行?”

丁良一脸惭愧:“让候爷见笑了,下官老病之体确难堪大用,本想告老乡里,怎奈食君之禄,不能不忠君之事,只能勉力再扶持年轻官员几年。”

两旁的同知姚兆年和佥事唐文享嘴角抽搐。

听听这话说的,自己都三十好几快四十的人了。

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老家伙赶紧告老好上位。

还需要人扶持?

难道还要将自己扶持到知天命之年?

听着破虏侯和指挥使大人一路交谈,众官皆心思各异。

有人羡慕周启祖坟冒了青烟,十几岁就立下不世大功,封侯进爵,此等泼天大运,委实让人羡慕的心态要炸裂,封侯啊,而且是世侯,非是流爵,纵观大明两百年才有几个。

与国共休,可世代传承。

那可是武官的终极梦想。

也有人在琢磨,有无机会借此进步。

高层斗争,这些地方官如雾里看花,也看不分明,但不管怎么说,堂堂勋贵世侯,领着钦命到成山卫试点耕植新农作物,对成山卫的人事肯定有能说的上话。

就算没决定权,也有一定的话语权。

若能借上东风,则升官有望。

大伙辛苦奋斗,可不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嘛!

到了卫城,从武宁门入。

道路事先已清理过,排队入城的百姓商贾被赶到道旁,已经等了不知道多久,看神情就知道,个个都憋着一肚子火,只是敢怒不敢言。

到了门口,丁良还给周启介绍了下卫城的历史:“当初建卫城,李、张、郭、徐四家大户对建城多有捐献,故四门以四姓命名,北门楼由徐氏武宁公捐建,因此命名武宁门。”

周启饶有兴致:“卫城有哪些大户?”

丁良就大概介绍了几句:“除李、张、郭、徐外,尚有姚、唐、张、李、石、郑、王等大姓,比如佥事唐大人,洪武年间成山卫立,其祖便是成山卫第一任指挥使,唐公乃是抗倭名将,洪武年间护一方百姓安定,我等能有今日之光景,也多仰赖唐公之功。”

周启有些意外,瞥了一眼唐文享。

其人相貌堂堂,只是缺了点刚阳。

虽然一脸肃然,但眼里却不免略有得色。

显然丁良大表其祖之功,令其颇为得意。

这人他没听过,包括成山卫的这些官员,他前世一个都没听过,甚至对成山卫的了解也仅限于戚继光曾在这里抗倭,剩下都是最近才了解到的。

至于抗倭名将,他只知道戚继光。

唐文享祖先是哪个,压根就没有听说过。

网文里都没有,显然非是啥牛人。

不过互相脸上贴金罢了,这一套他熟悉。

互相吹捧,互相扬名嘛!

只是没想到一个成山卫,竟然有这么多大户。

真让他惊了个大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