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雪中送碳37(1 / 2)

周启在忙着安排春耕时,皇宫里却不安稳。

每天都有尸体运出,据说死了不少人。

几个郎官和一个给事中流放边塞,当了替罪羊。

朝臣三缄其口,该干什么干什么。

勋贵频繁小聚,对周启颇为不满。

因为此乃,他们也损失颇重。

好不容易结好的宫人也被皇帝杖毙了。

花了多少心思,费了那么多银子,好不容易有了个传消息的。

结果遭了无妄之灾,又得重新安排了。

周启也听到了消息,但压根就没放在心上。

等了半月,眼看又到了下旬。

圣旨总算是下来了:加周启左军都督府督都同知,钦命巡察诸卫所兵屯及操训事,于成山卫试行玉米推广诸事,朝廷公文已发往地方,半月内起程南下。

督都府同知是加衔。

成山卫属于左军督都府管辖,派一位侯爵去置事,加左军督都府同知衔属于基操。

钦命巡察诸卫所兵屯及操训事可忽略。

勋贵是超一品,大明的公侯伯入则掌五府总六军,出则挂将军印为督帅,就算被打发到地方屯田,但也不能太寒碜,毕竟是朝廷脸面,不然地方官员怎么想?

总不能堂堂侯爵任个守备官?

巡察诸卫就是脸面。

不能当真,当真就傻了。

真实的内容是,在成山卫屯田种玉米。

周启接到圣旨后很失望,他还想去九边的。

不过百官显然并不打算给他这个机会,直接将他打发到成山卫去吹海风。

只看地图,就知道那地方有多么闭塞。

三面是海,不在任何交通要道上,孤零零的一块土地伸进大海,远离京师和中原,怎么看都像个牢笼,关键地方太小了,想跳都跳不起来。

随同圣旨来的,还有皇帝的传唤。

周启只得收拾心思,进宫去面圣。

皇帝心情不佳,这能看出来。

脸上连个笑模样都没有。

不过这次到是难得地给他赐了座。

周启端端正正坐好,准备听君王训示。

崇祯帝年轻的脸上带着期待,问:“爱卿可能办好此事?”

周启没有犹豫,语气肯定道:“臣定不负陛下厚望。”

老实话说,崇祯帝对他是没有多少信心的。

毕竟太年轻了,也非一步步从基层升起来,因大功而封侯,骤然得爵而荣宠,很难让人相信他有治政之能,可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崇祯帝也被百官逼到了墙角。

退无可退,只能咬牙一试了。

不过见周启信心满满的样子。

崇祯帝还是很欣慰,破虏侯还是有担当的。

就算没有治政之能,但这份为君分忧的心是值得肯定的。

皇帝就道:“治政非是战阵厮杀,爱卿下去后务必慎之而酌行,凡事要三思后行,切忌鲁莽行事,若有难决处,可多与巡抚相商,不能使地方混乱。”

周启肃然:“陛下良言,臣铭记于心!”

崇祯帝逾发欣慰道:“那朕就放心了,朕让户部给你拨三千银,爱卿准备好就南下吧!”

周启拜领旨意,离开了皇宫。

回到侯府,就命人去了庄子。

让家将们打点行装,准备下山东。

忽然觉的崇祯帝确实很小气,侯爵都给了,也不说多给赏点银子,之前不觉的少,现在却觉的一千两跟一千块没啥区别,干啥都不够。

没有汽车,马就是主要交通工具。

马上要下山东,总不能靠两条腿走过去吧?

想给家将配一匹马,银子却有点不够。

按匹马二十五银算,至少得五千多两银子。

行头也得添置一些,就算六千吧!

之前在燕山的缴获,加上封侯时皇帝赏赐的一千两,加上之前在文渊阁查阅典籍,皇帝一高兴又赏了一千,再除掉过年时的开销,侯府账下还有两千八百多两银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