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漏的像筛子27(1 / 2)

周启对读书的兴趣不是太大,不过最近却天天泡在文渊阁。

即使给皇帝的奏本已经递了上去,也依旧废寝忘食。

文渊阁里收藏了大量的典籍,从诸子百家到天文历史地理农政科学无所不包,而看的书多了,才发现古人的好东西不少,高度白酒不说了,那玩意早就有了。

就连玻璃这种东西,也早就有了。

到了明朝,权贵们已经不稀罕了。

民间就有烧玻璃的,山东的颜神镇就有玻璃厂。

周启觉的有时间得去考察下,玻璃可是好东西,作用并不仅仅只是器皿,温室大棚就能用上,比用布料做暖棚省事多了,只不知成本几何。

这天午后到文渊阁,遇到了礼部左侍郎徐光启。

老头六十左右,看着不是太精神,之前就在举行封爵仪式的朝会上见过一面,但没打过交道,这位可是大名人,明末科学家,也是最早将欧洲数学引入中国的学者之一,著有《农政全书》,翻译了《几何原本》,还造创了多种数学术语。

周启对老头感兴趣。

徐光启对他同样感兴趣。

交流几句,都来了谈兴,徐光启是农事方面的专家,很了解农事,周启更是专家,农业技术知识上的深度不是这个年代的人能比的,难得有共同话题。

两人谈了许久,正事都忘了。

直到宫里来人,周启才去见皇帝。

皇帝在暖阁接见了周启,除他没有别人。

也算一次单独奏对。

这时候的崇祯皇帝,英气勃勃的。

后金第一次入塞就虎头蛇尾,还被周启捉了皇太极。

造反的虽多如牛毛,但也大都不成气候。

国事尚未糜烂不堪,崇祯帝也有信心将天下治理好。

“爱卿所奏地方官如虎、吏如狼、商贾盘剥如厉鬼,是否夸张了?”

“陛下,此非夸张之言,甚至比这更加严重。”

崇祯皇帝不信:“卿不妨细言之!”

周启就给他讲了讲地方官府的真实情况,官绅勾结侵占百姓田地,转嫁赋税,更有甚者草菅人命等等诸多恶行,有些是原主亲身经历的,有些是亲眼目睹的。

说地方官如狼似虎,真不是夸张。

皇帝听的脸色难看,他不傻,自然能判断这些都是真的,非是破虏侯在欺君,但这些东西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官员勋贵都在受益,怎可能告诉他实情。

就连太监家奴,拿了好处也会粉饰太平。

所有人都知道,不知道的只有皇帝而已。

欺上瞒下,几千年的传统了。

崇祯帝来回踱着步,心里很愤怒。

过了好一会儿,才按下怒火,又问起番薯和玉米。

周启就详细讲了讲这些作物的培植方法,好多东西奏本里没办法说的太详细,当面口述可就详尽多了,崇祯帝听的目露异彩,显然十分心动。

虽然有些专业的东西皇帝听不懂。

比如光合作用,比如营养成分对植物的影响等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