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王熙凤:老娘又不是没——30(1 / 2)

第一卷

1.30王熙凤:老娘又不是没——

华夏封建时代的商业根本无法独立存在,“士农工商”从来都不只是说说,小了还行,稍大就必须有后台,要不然分分钟被杀猪。

蜂窝煤生意赚钱吗?

这根本不算一个问题,就是在现代,放哪里都是来钱的生意。

大乾王朝更不用说,摊上小冰河期,哪怕不讨论严寒取暖,只说平时过日子,煤炭和蜂窝煤也非常有市场,一个煤球的利润确实无所谓,但一座京城每天消耗的数量都能以十万为计算单位,加起来的收入太恐怖了。

当然,这是建立在独占的基础上,如果像现代一样,一个镇都有数家甚至十几家蜂窝煤厂,利润虽然还是很大,却不足以让四家底蕴深厚的侯府动心;但如果整个京城只有一家、哪怕再多出三五家商号能够销售蜂窝煤呢?

这样的利润前景足以见血!

所以,必须拉上内务府、或者说皇家背书,技术只是一个最简单的方面,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生意稳定,再加上四家侯府的人脉路子,这份几百年后依然火爆的生意总算能把住了。

王家?要你干什么?多一個分钱的吗?

当然,话肯定不能这么说,王子腾实权再虚,地位也摆着呢。

“谢老二,你什么意思?”王熙凤柳眉一吊,称呼都换了。

“你觉得这生意能有多少银子?”谢鳞淡然问道。

“一个月的话,怎么着也得有个几千两吧?”王熙凤很羡慕。

“几千两?”谢鳞“噗嗤”笑了出来,“几千两银子一个月的流水罢了,够四家侯府再加上内务府分吗?”

“内务府?”王熙凤脸色一变,意识到问题大条了。

“现如今市面上的价格,一斤石炭大约一文钱,我搞出来的蜂窝煤大致上可以两斤出三个,也就是每个成本不到一文钱,卖的话可以定价一文半。”谢鳞语气平淡却有力,“一户人家一天需要三到四个,也就是五文钱左右,你知道京城有多少人吗?”

“多少?”王熙凤不识字,但懂算数,听到这里已经喉咙发干。

“二十万户、近百万人,不算周边驻军。”谢鳞一句话就让王熙凤迷糊起来,“这说的仅仅是京城,如果囊括到整个京畿,人口五百万打不住,咱们就只算京城,考虑驻军和流动人口,按照一两银子换一千四百铜钱,每天光是煤球的流水就可以超过千两!”

王熙凤彻底蒙圈。

“啪嚓!”正好端着托盘和杯子进门的平儿算是白跑了。

“干什么呢?怎么一点儿都稳不住?”明明是自己不行,偏要给别人甩锅,王熙凤就是这状态,不仅喊的大声,表情还挺到位。

“奶奶息怒,我这就收拾好换一个!”平儿又不是第一天跟着王熙凤混,当然知道自家奶奶要强掐尖儿、或者叫“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毛病,第一时间先认错,一边抄起扫把撮箕干活一边解释,“我只是没想到,竟然会一天就这么多银子。”

“真有这么多?”一提银子,王熙凤瞬间满血复活,“照你刚才的意思,这一个月就有上万的银子落口袋里?”

“我刚才说的是按照正常思路走。”谢鳞决定再补一刀,“内务府在西山有矿,石炭的成本基本可以忽略,有他们背书,周边驻军但有所需绝对跑不到外面;一天五文钱消耗是最低标准,特别是现在,很可能一间屋子就要一只炉子。

再加上销售炉子的钱、销售打煤球模具的钱、送货怎么着也要给点儿赏钱、正常的块状石炭销售等等,天不冷每月不会少于两万的纯利润,冬季每月五万银子不是做梦,哪怕打个折,全年净落在兜里的,绝对不会少于三十万银子,你觉得怎么样?”

这只是京城,京畿地区呢?

王熙凤主仆全都呼吸急促。

“你怎么知道,京城中各家都会买你的东西?”半晌,凤辣子不死心的找了个靠谱的理由反驳,“万一卖不出去,那不是全亏?”

“如今的京城中,干柴的价格大约是万斤十五两银子,折合每斤两文还多,就这价格,那都是严寒之前的,现如今市面上,干柴万斤已经要二十两才行,你们这府里的奴才不用我多说吧?能按照三十两报账,那都是忠心耿耿。”谢鳞没忘记嘲讽一句。

“奶奶,鳞二爷没说假话,大厨房那边给的报账是五十两,前两天雪正大的时候,你给了对牌领银子。”看王熙凤还想反驳,平儿赶紧拦下,“再一个,柴炭的银子更多,不说老祖宗房里用的是最好的兽炭,就是碎炭都要干柴的两倍银子。”

“这群不知死的狗东西,老娘定要让他们好好认识认识,干脆打死几个......”王熙凤破口大骂。

忠心的平儿拉都拉不住,某人看戏喝茶中——

“凤儿,现在你觉得我那煤炉子还有石炭会不好卖?减少一半儿的支出,烧起来还更好用。”足足十数息之后,确认凤辣子终于住口,他才凉凉的调侃,“知道这是什么生意了?你觉得我们四家侯府再加上内务府,哪一家会给伱们王家让份子?”

“一年超过五万银子的分润.....”平儿喃喃自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