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历史换道(1 / 2)

第一卷

1.7历史换道

西侧门外,谢鳞顶着寒风默然枯立,甚至没注意到门闩响。

来到这个世界两年多,当初他也曾经意气风发,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到如今变得越来越市侩、圆滑,就好比他和王熙凤的“曾经”,如果换成现在,不管多好的机会,他绝对没胆子越雷池半步;哪怕是贾府,要不是内院“开放”的风气,他也不会这么“嚣张”。

为什么?

因为这是封建时代,“身份”就是一切。

就像偌大的京城,各种“身份”满地都是,一块砖头可能砸到一个官员,街上店铺的掌柜说不定挂着捐官,胡同深处不起眼的院子里,光膀子扇蒲扇的老人也许是皇家的旁支,路边摊吃着卤下水、喝着最差村酒的指不定是国戚远房。

搞不清楚就乱插手,真有可能会死人的,别说什么官府或者律法,“士农工商”四等,《大乾律》只能管到后三等,能不能管住还得另说,第一等几乎没法碰,谁碰谁死,“包青天”的案子能够流传千古,根本是因为太稀少、太罕见了。

幸好,他的出身不低,“圈内”多少都能留几分大面儿上的情分,就好比他现在的百户实缺,一方面确实是因为他的能力和功劳,另一方面是定城侯府、景田侯府的照应,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武勋身份,所以在荣宁街周边多少能说句话。

换个底层出身的百户,谁鸟你?荣国府的奴才都不当回事。

他当然想要继续往上爬,却连门缝都不好找,定城侯府的人情资源必然要紧着承爵人谢鲸,那位已经三十多岁,难道真要在千户的位置上坐到致仕?上面就是从四品的指挥佥事和指挥同知,再往上还有正四品的指挥使,这样的位置会轻松弄到吗?

如此消耗下来,还有多少能分到谢鳞头上?

所以,他才想要利用“金钗”们,也许这样不够光明,至少他会好好照顾妹子们,也会尽全力避免“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残酷结局,可是折腾到现在,他其实只是刚碰到门槛,想要进门,如果真的“按程序走”,呵呵!

所以,哪怕刚才王熙凤几乎完全敞开,任他予取予求,只要他愿意,可以随便拉回家各种享用,他依然只敢占点儿便宜,因为他知道,两人的事情但凡有丝毫泄露,代价就是最少两条命,而且他很确定,定城侯府只会让他死的更快,防止“附带损失”。

良久,他摇摇头收起心头的苦涩,不是因为他想通了,而是就在胡同北头,似乎有个模糊的人影进来,速度还挺快,甚至夹着回音显得非常急促,这不正常,因为现在依然是“京城戒严”,再加上历朝历代从未终止的“宵禁”,这时候但凡有人,都不会正常。

“什么人,不知道现在戒严吗?”原本他不想管,反正今晚又不该他巡夜,只是左右看看,发现一个蛋疼的问题,这胡同东侧都是贾府的院墙,西侧只有两条路,最近的路口在二十步开外、他和人影中间,无论如何都避不开。

饶是如此,他依然没说什么硬话,就是为了不惹麻烦。

只是对方的反应明显超出预期——人影不仅没有停步,反而猛地加快速度,变小跑为冲刺,右手在怀中一划就多出一把利器,甚至在惨白的月色下闪出寒光,而且看对方的动作,明显是个有身手的练家子。

“来人止步,五城兵马司巡夜!”到了这种时候,谢鳞自然不会再客气,右手拇指准确探入刀环,将刀柄带出刀鞘,随时准备拔刀。

因为他腰间佩戴的,是埋鞘环首刀!

按照现代历史,所谓的“大乾”从来都不存在,所以当初确认“穿越”之后,谢鳞第一时间开始查找原因,意外的是很轻松就找到了——大乾是在明朝灭亡之后,只是与他记忆中不同,这次的“前明”缩短很多。

历史直到明朝建立,史书记载和谢鳞的认知基本相同,明朝开始后也没啥变化,直到“土木堡战神”朱祁镇才“拐弯”,因为在他被俘之后,瓦剌鞑子南下包围京城,匆忙登基的朱祁钰没能坚持守住,城破殉国,明朝完了!

这次,他费尽力气查询史书,最后才发现,里面少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大神——于谦,偏偏大乾编纂的《明史》中根本没有他的具体事迹,最后还是在一本名为《残明演义》的章回体小说中才发现,原本应该大放异彩的于少保死的真憋屈。

这里面关于他的记载只有两处,一处是朱祁镇被俘、朱祁钰登基的强力支持者名单中,有一条是“兵部左侍郎、于谦”;另一处是在小说末尾的“英烈谱”中,仅仅多出一句死因说明,“亲登城头劳军,中流失殁”。

真特么简单!

京城陷落、皇帝殉国的消息传开后,金陵方面急忙扶持一位宗室子弟登基,大乾太祖当时只是一名将领,只是随着瓦剌鞑子南下、战事爆发,他才因为立功一步步走上高位,数年后成为天下公认的最高五位将领之首——另外四位就是“四王”的先祖。

因为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像这种情况一旦出现,肯定会有人灌酒,然后披上一件黄袍,大乾太祖也就“勉为其难”的登基,逐渐稳固南方局势,可惜天不假年,就在他一切就绪、就要北伐的时候英年早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