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闭关锁国94(2 / 2)

战争失败,对司马睿的不大的名声,更是打击。

而大族们这些年,渐渐地对新楚的高端商品产生了依赖,也刻意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理念的不同,毕竟大家接触也只在商业层面。

如今大家才恍然大悟,以前就一直闷声不响,低头发育的新楚,他们即使有不满,也没用。

但是就像当初在洛阳,东海王司马越再不满意刘渊,祸乱他们司马家的天下,杀害他们司马家的牛马,但是也无计可施。

最后像一个笨重的狗熊,受了伤之后,不断流血,最后轰然倒地。

但是匈奴做事,有迹可循,不只是匈奴,以前的各种游牧民族,他们也对中原王朝,造成了麻烦。

但是新楚不同于匈奴这些人,没文化。

往常都是中原的文化程度比敌人的高,他们自居正统。刘渊这些人,用的还是五经的圣人学问。

新楚这一套,虽然大家都不认可,因为他们是士族,高人一等,不管是官场,还是经济,他们都拿了很大的分量。

可是新楚用类似法家的方式,已经打得他们有点措手不及。

最后大家商议很久,终于得出结论。

新楚用法家治国,国大必亡,根据陶侃的观察,新楚内部,现在已经出现了极大的贫富差距。

有的人绫罗绸缎,享乐不尽,有的人只能温饱。

说白了,旧的传统即使有点小小的瑕疵,可是新楚的缺点更大,也必然如昙花一现。

什么社会都不行,除了远古完美无缺的三代,都是垃圾。

录尚书事王导说,“新楚出奇货,我们只要不买,他们贩卖奇货的人必然破产,不足为惧。”

太常卿贺循说,“新楚人习惯吃海边的寒天(海藻),我们只要停止售卖,他们就会求饶。”

丹阳尹薛兼说,“新楚一贯喜欢贩卖船只,我们只要不买他们的船,他们的造船行业就会大受打击。”

搜罗新楚的信息,朝野商议一个多月之后,形成了共识,认识到新楚确实是所有士族的敌人,也形成了应对新楚的办法。

简单说,就是让他们自己像强秦一样,自取灭亡。

晋国虽然放弃对新楚的战争,但是决定和新楚,中断所有往来,不管是民间的,还是官方的。

司马睿请镇江州,湘州两州,亲自督办此事。

并且立刻驱逐新楚的商人,以及使节。

双方进入对峙,各自守好自己的疆界,井水不犯河水。

新楚的外交部长王玄带回晋国的意见,直接把王青搞懵了。

晋国这是要闭关锁国吗?

要用坚船利炮,扮演一下列强的角色,轰开对方的国门?

好在新楚向来都没有把晋国当成一个大市场,毕竟他们一直以来,别说发展工商业,农业都很费劲。

即使和晋国的贸易完全终止,于新楚,损害也不大。

两国挨着,只要是有好东西,有需求,有足够的利益,必然会有不要命的敢去走私。

司马睿把这事想得简单了,很多东西,不是朝廷下一道诏书,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利益真的足够大,他连自己的头都保不住。

只不过,现在两国之间的贸易,没有形成那么大的利益,不会有人出来为了维护贸易进行而铤而走险,他还是安全的。

大家互不来往也行,比打仗好多了,新楚也尊重对方的选择,发布诏令,让商人们小心行事。

即使汉唐所谓的丝绸贸易,那也是因为帝国强盛,用金银去购买别人的货物原料,丝绸本身不是那么重要。

搞贸易,不是因为自己太富强,商品太多,纯粹是百姓太穷,消费不起,只能卖给别人了。

而且大都是出贵金属,买一些奇怪的奢侈品,比如玻璃,而不是把自己富余的商品,有竞争力的商品去售卖。

买这些东西的,当然是那些有权然后获利的贵族们。

不过现在还好双方的贸易体量不大,商业也没有那么繁荣,要不然民间还真的想用武力打开对方的市场,这是很自然的。

朝廷的命令一下达,在江陵的司马邺也只能中断学业,准备离开新楚。

散学的钟声响起,学生们上完了最后一节课,人头攒动。

看着热闹散学潮,司马邺依依不舍,没几天就要离开学宫了,这个古往今来从未见过的大学校,即将和他成为路人了。

他拿自己的零花钱,准备买些礼物带回建邺,送给自己的朋友。

和他一起离开的人不在少数,尽管司马家得到天下不久,大批的士族也得到了好处,他们依然拥戴晋国。

几天之后,数百人和司马邺一起,离开江陵城。

士族自然是像以前那样操作,不把菜全放在一个篮子里,要两边押注,就像琅琊的诸葛亮,跑到了南阳来种地。

汉亡后,快一百年了,在他们看来,现在双方的胜率,五五开罢了。

诸子研究院,一下少掉一半学生,大家告别相近的师友后,各自分离,他们这些走掉的人,其实在学宫,恰恰朋友不多。

此时接近暑假,不过有的人是毕业,他们是失学。

应该是转学,他们如果想读书,到了建邺,可以进入国子监,或者太学上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