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路上[一专多能] (六十一)68(1 / 1)

由于公司才组建不久,不管什么都是一团乱糟糟的。在我进来之前,工程部也没有结构工程师和电子工程师。仅有的ID工程师是从学校刚出来不久的,实际的操作经验不足。整个团队零零散散的几个人全部由生产主管代管。主管的经验全在生产上,对于工程设计部分没有太多的管理经验。所以常常只要生产的东西有问题,他便认为一定是工程部的图没有做好。时常指着我们骂:你们画的东西要考虑到加工,考虑到生产效率。画出来的产品这么难做,要你们是干什么吃的?但是一款产品出来,在ID那里便要考虑到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功能?外形要如何的做得好看吸引人的关注?ID留给结构工程师的空间是否足够?在结构工程师这里要考虑的东西就要更多了。如何在ID改动得最小的情况下实现设计目标中的各项功能?结构如何设计得更容易装配?如何防呆?如何留余量以便后续的更改?模具如何好开?怎么样的结构设计得既能实现功能、模具结构又简单、生产效率又高、模具寿命长还不易磨损?如何使用不同的材料降低成本?夹具治具如何制作等等一系列问题。要是什么东西都只考虑到好生产,那还有什么竞争力?诺基亚就是一个例子,规规矩矩平平庸庸。然而主管只考虑一个问题:好不好生产?一个小时能出多少台?跟主管理论过这些问题,可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跟固执的人讲道理是没有什么用的,我自己就是这样,只有在撞了南墙才会回头。

IQC也是从产线提上来的,以前也应该没有任何的来料检验的经验更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所以只要生产或者供应商的来货有问题首先是把工程的人拉过去猛批一通。可是都签了样板,供应商没有按照样板和规格书的要求做,工程能怎么办?难道天天跑去盯着供应商做货?我认为正常的做法是QC拿着工程签的样板来判定来料是否OK?不良到什么程度?是判退还是特采?工程的主责应该是新产品的研发,协助其他部门处理生产异常。工程签发的样品确认书就是发给相关部门的尚方宝剑,拿着宝剑就可以自己决定该怎么做?只有在拿不定的时候才会叫我们去协助判定。一旦供应商来货有问题就可以要求供应商按照工程的样板要求做,不符要求的一律不收货。我提出这样的做法后,主管说:“一出问题就知道退退退,那我生产排的单没有料怎么办?”供应商不按照我给的要求做,我又能怎么办?换实力更强的供应商啰?不管主管怎么说,我依然按照自己的要求制作和发行《样品确认书》,并且自己找了相关资料制作出了格式。我只能将我能做的都已经做到了,其他的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和控制范围,我也无能为力了。

老板是个大忙人,还要忙工程部的电子PCB板厂的沟通和产品包装设计。虽然后来将电子的跟进和测试工作都转给了我,但他还是要自己做包装设计。电子和结构件的样品签样与文件的制作就都是我自己弄完了,就等着他的包装签样和文件好一起发给供应商。催了他几次,显得不耐烦。再催的时候就说:“我们能不能一步先不要跨得那么大?先只简单签个样,文件就不要做了吧?”可是到时候主管又指着我骂:“连个要求都没有,签什么样?”那这样,我到底是听谁的?于是,我便叫老板把他的设计稿都发给我。我做好文件并打印出来再拿着样品和确认书给他确认下,签个字。这样总可以做了吧?然后我再复印文件分发给各部门。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我觉得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已经很不错了。可在这里,不只是做自己的事情,还要做很多别人的事情。因为配套人员少,所以上司就就近抓人了。不管你是什么专业?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当某一个岗位缺人的时候,抓着你你就要上。久而久之,所有的部门和人员就混乱了。有些人甚至都忘却了自己本应该是做什么的?当需要某一个岗位的人员要配合工作的时候,这个人说:“我要干手上的活,没空做其他的。”那个人也说没空,到后来都不知道该去找谁了?这样的模式像及了老舅刚组建工厂的时候。对于这个问题,我曾跟老板提出过要专人专职专责。我认为: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分工不明,在人员还不是很多的时候确实能随时机动提高事情的推进效率。但随着公司的壮大,人员的补充和增加。互相推诿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这样反而没有人少时的效率高。然而公司壮大之后补充人员又是必然的,所以要专人专职专责。分工要明确:什么事是你该搞的,什么事不是你该搞的?要分配好。你不做就没有人帮你做;不该你做的事情做了也是白做,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便好。这样,零零散散的几个人成为一个团队了之后,流程化作业才能提高效率。要不然,ISO标准就不会被发明出来了。专人专职专责,就是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出了问题就要负这个专业的责。但目前的现状却是专业的人没有做专业的事,不专业的人做着专业的事。虽然这样的操作提高了其他不相关人员的自身能力多样性,但却并不能产生太多的狼人效果。狼:即可群战又可单打独斗。这样的做法只是为别的公司培养了才干,因为狼成熟了之后大多会成为一匹孤狼。而对于公司本身,让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工程团队在新产品上市时间上而言,意味着他要从零开始学。要不断的在尝试,试错中积累经验。虽然试着试着就对了,但时间浪费了、材料浪费了,总的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最后,还得忍痛让别人挖走苦心培养的人。为什么会被挖走?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年轻人会越来越有个性。工作,不会像父辈那样只是为了满足生活。所以有专业经验的人,对于中小型的公司尤其重要。不然就不会满街都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了。只有大公司才会招没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并且是有一定比例的。他们那是因为有实力再加上社会责任。可老板认为,目前我们还没有专人专职专责的实力,依然要要求每个人都能一专多能。我始终认为,未雨绸缪。

和找有经验的专业人才一样,我认为供应商也应该找专业一点的。叫一个做脸盆的工厂是做不不出合格的手机壳的。因为供应商的技术和品质管控能力不强,再加上自己的来料品检没有控制好。常常坏的物料到上线生产了才发现有问题,但这样只得将排好的生产计划替换或者暂停。虽然这样的供应商价格低,但是前期要不停的调试和互相磨合浪费了不少的时间。这些浪费的时间本可以做其他更多的事情,出更多的新品的。当来料有问题时,在生产线上走的工序越多越增加了成本和时间。生产好的产品要拆装机,返修等等。老板认为:我们目前处在成长阶段,没有实力找那些已经成长好的供应商。只能找那些同样处在成长期的供应商共同成长,这样一来就要求我们有实力强劲的QC部门来要求供应商要如何的质检出货?QC的七大手法是很实用的工具。可是,我们没有。供应商来料有问题,首先挨骂的依然是工程。

我无法改变别人,更没有能力改变别人的公司。有些事情多说无益,只是自己知道就好。早已发现我不善于与人沟通,无力辩驳对我的强加指责。不然,几年前的岔路口就不会选择搞技术了。我要是能有主管的魄力,或许也是一个好的管理?我也不知道,我的这些理论是否正确?或许简直就是谬论。所以,只是没事了便在本子上记录一下这些猜想,只不过是为了后续的写作添了点素材。

于2018年01月28日整理于2024年04月13日

一专多能,对于公司而言不应该如此培养员工,因为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大多数都会因为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慢于现状而跳槽。对于个人而言则是多多益善,因为找工作时多一种经验就多了一份竞争力。

感谢你看到了这里!我就是黄小利,一个被工程师事业耽误了的作家。我来这里就是为了吸粉,分享我根据打工经历记录的自传小说,欢迎各位关注:流浪的路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