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如临大敌,如履薄冰(1 / 2)

【标题注解:

如临大敌:成语,意思是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这个成语出自清代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原文中描述了一种对形势过度紧张的情境。在现代汉语中,“如临大敌”常用于形容人们对于某种情况或事件的过度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严重性,但却由于各种原因(如心理压力、误解、经验不足等)而产生了过度的紧张和恐惧。

如履薄冰:成语,意思是好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原文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的小心翼翼和谨慎态度。】

“先去给你买一套衣服,然后再去‘锦雍府’吃晚餐。”车内,秦语荏看着张智说道。

张智睁开眼,目视前方:“行,一切但凭秦大小姐吩咐。”

秦语荏继续道:“对了,你‘升级试’的‘心理学’怎么没过?你不是读了不少‘心理学’的书籍吗?而且每次我给你出‘心理学’的题目,你都能猜的中。”

张智耸耸肩:“考试嘛,总有发挥失常的时候;而且你给我出的‘心理学测试’,哪是‘题目’?分明就是‘爱情测试’,而且‘心理学’测试又没有标准答案,‘猜的中’的不是答案,而是你的‘心思’。”

“Bingo!那我可不可以再问你一个‘测试题’?”秦语荏微笑道。

“问吧,不问你肯定不放心;但你注意开车哦。”张智点头道。

“我又不是佟乐乐,”红绿灯前,秦语荏转头看着张智继续说道,“Pleasepayattention,I'mabouttostart(注意,我要开始了):

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出门前问她的丈夫,她说:‘老公,我现在有五样‘饰品’:一个玉簪、一副翡翠耳环、一条金项链、一枚钻石戒指、一块手表,你觉得我应该戴哪一个?’如果丈夫是你,你应该怎么说?”

“嗯?”张智眉头紧锁,转头看向秦语荏,思索到。

“还有50秒哦。”秦语荏看着红绿灯说道。

张智眉头舒缓,看着前方说道:

“玉簪应该是代表情有独钟、之死靡它:《汉乐府·鼓吹曲词·若有诗》中写道,一女子闻言所爱之人另有所爱之后,便把‘簪子’烧掉,‘当风扬其灰’。

耳环应该是代表感激:耳环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被称为玉玦,形状为有缺口的圆环,且大多为玉制;一种说法认为耳环最初源于北方民族用于出嫁的金属耳套,而另一种说法则指出耳环最初是为了医疗治病的目的而出现的。相传有一位姑娘因为眼病失明,幸运的是,一位名医通过银针治疗使她的视力得以恢复。为了纪念和感激这位名医,姑娘请银匠制作了一对耳环戴在耳上,以示对名医的永恒感激。”张智指着前方提醒到:“绿灯、快绿灯了。。”

“我注意着呢,你继续说。”秦语荏踩住刹车踏板,看着前方说道。

张智慢慢说道:“哦,

金项链则应该代表富贵与面子:在‘心理学’里,‘金’代表一种外扬的个性,‘项链’更是代表‘面子’、‘虚荣’方面的特征;

钻石戒指应该是:表示‘责任’与‘婚姻’,但我想这里应该是有‘贬义’,表示‘肯定婚姻’但‘否定了爱情’;

手表:前面‘饰品’都有‘材质’,而‘手表’这里并没有任何修饰,我想应该代表‘平凡’更代表‘无价’之意,而且‘手表’是唯一可以为了自己随时看到才戴的,其他几样基本都是为了给别人看而佩戴的。所以更能表示‘其对应着真心、对应着女子的心里真实所求’。”

秦语荏撇撇嘴道:“跟你玩‘心理测验’,真的好‘无聊’,每次都。。。。那你还没说答案呢?”

张智笑道:“‘无聊’?那你还‘乐此不疲’,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给我来个‘测验’,好像总是要拿这‘测验’检验我对‘爱情’的忠贞一样?你。。”张智说到这里,也说不下去,因为他很了解这丫头的心思,换了一种口气说道:“对不起,是我一直无法克服‘心里上的矛盾’,所以才。。。不过,我是一个很传统的人,这一点可是真的。”

“是不是师父跟你说什么了?”秦语荏淡淡道。

张智摇头叹道:“果然,女子都是心细如尘的人啊!不过我得跟你重申:我心理和生理可都没问题,刚刚我说了,我是很传统的人,这。。你懂得。。”

秦语荏没好气地道:“行,行,我知道了。你自小被‘一贫’师父收养,他教你的全是道家思想,讲究‘自然随心、随性’;还有中国古代的各种诗书典籍、医术,导致你现在‘因循守旧’,我都理解,好了吧?而且我也不让我师父掺和我们俩的事了。”

“嗯,这才乖!”张智说完,用手捏了捏秦语荏的右脸。

“干嘛啊你?对了,你还没说你的答案呢?”秦语荏继续道。

“我拒绝回答。”张智斩钉截铁地道。

“为什么啊?”秦语荏不解。

张智笑道:“你别以为我不知道,第一:你刚刚问:‘如果我是那丈夫,会怎么说’,而不是‘会怎么选’。那我告诉你,我若是那丈夫,我会替那妻子一一戴上,而不是选一个;因为妻子既然问了,那说明这些她都喜欢,丈夫又不能说‘随便哪个你戴着都好看。’因为那是‘敷衍之词’,是最差的答案;唯一的、最好的答案就是用实际行动和眼神,则代表一切。’”

秦语荏惊异道:“嗯?那还有第二呢?”

“第二,这是一个双重测试题,你根本就想测试一下‘我那心理学升级试为什么不及格’。”张智皱眉道。

“你都猜到了?”秦语荏微笑道,然后又换了一种略带失落的语气道:“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刚刚说‘你拒绝回答’,其实就已经是‘回答’了。而且,我还能读出:‘你现在对未来的确是充满矛盾,不仅仅是我们俩的爱情与婚姻,还有你最喜欢的警察职业。’”

“果然什么都瞒不住你啊。”张智摇了摇头,然后满是怜惜地说道:“语荏,我决定了,以后不再瞒你什么事了。对你,我要完全‘开诚布公、坦诚以待’,不过得等到合适机会才行,到时候我会对你‘和盘托出’的。”

【之死靡它:成语,出自《诗经·鄘风·柏舟》。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的专一或对信仰、理想的忠诚,表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或立场。其中,“之”是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死”表示生命的终结;“靡”意为无、不;“它”则是代词,指其他的、别的。整句成语的意思是即使面临死亡,也不会改变对其他事物的态度或选择。

和盘托出:成语,意思是指连盘子也一起端出来,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说出来。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元·明本述的《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十六:今日特为你起模画样,和盘托出。】

“真的,那我要你和我‘拉钩钩’。”秦语荏把车停在一个商场门口说道,伸出右手,说道。

“真是个‘小女孩’,幼不幼稚,行,‘拉钩’就‘拉钩’。”张智说完,也伸出右手回应。

“拉钩上吊,一万年不许变。”两个人一起说道。

----------------

把车开进停车场,两个人手牵手一起进了商场里。

“买什么款式衣服,你说了算,但。。”张智还没说完,便被秦语荏插嘴:

“但,必须是你自己付钱,在你的经济承受范围之内。我知道了,每次买衣服你都会重复再三。”

“你也知道,我可是一穷二白的。”张智喃喃道。

“行,我都知道了。时间有限,咱们俩赶快。。。。”秦语荏拉着张智就往前走去。

----------------

20分钟后,两人开车出了停车场。

“大商场就是贵,早知道还不如上‘淘宝’网购呢。这一套居然要一千多,看来我得一个月不吃饭了。。”张智看着自己一身黑色西装说道。

秦语荏没好气地道:“拜托,你这已经是人家的‘错码折价品’了,里面真正的商品,一件都不止一千块了。”

“行,,行,大不了我接下来一个月不吃不喝行了吧。。。”张智喃喃道。

秦语荏诧异道:“我真的发现,你有时候好奇怪,不经提醒,真的居然可以一整天不吃东西。”

张智摇头道:“现如今,咱们国家国泰民安,物阜民丰,谁还缺吃啊。要不然也不会满大街都是‘减肥广告’了,‘吃’现在真的变得只为‘满欲’而已了,但‘人的欲望一旦不被限制,就真的会为所欲为了’。”

“干嘛突然这么感慨啊?你又没有‘身材焦虑’,对,你还没说呢,你为什么有时候‘一整天不吃东西都不饿’?”秦语荏继续问道。

“以后会告诉你的。对了,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可以像神仙一样,不食不饮,‘餐风饮露’,你愿不愿意放弃‘口腹之欲’?”

“是‘餐风吸露’好吧?两者意思又不一样咯。不过,你说的情况我也曾想过,这么跟你说吧:如果是和你在一起,‘口腹之欲’我真的可以完全放弃,至于‘成仙’,我只能说‘只羡鸳鸯不羡仙’。”

【餐风饮露:成语,原义指的是以风充饥,用露水解渴,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鲍照《代少年时至衰老行》中的“游子老且衰,餐风饮露,感此伤中情。”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为了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在艰苦环境中生活或工作的人们,他们不畏艰难,以风充饥,用露水解渴,展示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餐风吸露:表示神仙或修仙之人,可以不食五谷,只通过‘风露’就可以做到‘不知饥渴’,补充自身所需。

只羡鸳鸯不羡仙: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意思是宁愿像鸳鸯一样携手同老,相伴终生,也不愿追求神仙般长生不老但孤寂无伴的生活。】

“行,我答应你。”张智笑道。

秦语荏笑道:“答应我什么?‘愿成比目成双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