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出潼关,半独立(1 / 2)

东归与回家,这是梁犊自起事以来,所发出最为响亮有力的政治口号,他也藉此组织凝聚人心,将高力与众多关东籍戍卒网罗于麾下。

进击长安的十万义军,半数以上,都由来自关东的戍卒构成,高力则是其中的核心,也是这支起义军的主要战力来源,更是梁犊最重要的力量。

于梁犊而言,在战略方向与目标上,本是不该有什么分歧的,以什么口号与方式聚众,就得如何履行实践,至少口头与名义上要一致。

但是,扩编后的长安城下义军,其成分之复杂,也远不止关东籍将士了,大量的关西戍卒、豪强,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并且夹杂在诸军各部之中,也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即便比起关东戍卒要弱势一些,但是,成事不足,败事却绰绰有余。

在起义军中,除了各部各将之间的矛盾之外,关西、关东籍将士间的矛盾,也是一大突出问题,并且,这一点在长安城下,第一次彻底爆发了出来,就以“长安战略”为引子。

相比于那些盼望东归回乡的关东人,关西将士可没有切切归乡之意,相反,对于背井离乡,他们打心里,排斥异常。

于是乎,关西籍将领,在“东归”之外,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竭尽全力,先下长安,再取雍秦,据表里山河,拥形胜之地,以御关东,创立王霸之业......

对于这样的建议,若说梁犊不动心,那是假的,造反是为了什么,总不至于真是为了帮那干关东戍卒回乡吧,梁犊可没有这么蠢,不过利用众心,以成大事罢了。

要知道,论籍贯,梁犊也是关西人,否则,也未必有那般多关西豪杰,踊跃投效于他。

当关西人的建议传开之后,关东人立刻就不乐意了,反对之声,几乎把梁犊的帅帐掀翻。对关东籍义军来说,他们并不反对拿下长安,毕竟若能攻克,他们也能得到不少好处,他们反对的,只是长久逗留关西,这里不是他们的家乡,他们不习惯这里的水土,对异乡的王图霸业,他们也不感兴趣。

因此,一大批关东将士,尤其是梁犊深为倚重的关东高力,那些自起事之后崛起的在义军中担当军头的将领们,提出明确反对,要求梁犊弃攻长安,从速东归。

甚至不免威胁之言,若梁犊胆敢背信毁诺,那么将士必弃大将军而走,独自东归。这样的威胁,对梁犊而言,效力实则并不是太大,这干匹夫,若无人约束统帅,别说东归了,能不能闯出关西都是问题。

这份自信,也是举义东来之后,在不断的胜利刺激下,梁犊逐渐形成的。也因如此,梁犊深恨那些当面反对、顶撞他的人,更加恼怒于自己对义军控制力的不足。

但是,来自义军内部的这种分歧,也的确让梁犊好生思量了一番,并且也没有留给他多少的时间。因为矛盾从爆发到扩散放大,速度十分之快。

最初只是在梁犊中军帅帐争吵、动手,传至下层,一点“擦枪走火”,又导致关东、关西两籍义军之间的聚欧,以至伤了人命,闹出营乱。

混乱的东城大营,甚至被城中赵军出城突袭,以伤亡数千的代价,方才收尾。经此一沮后,义军士气遭到重大打击,好不容易方才使局面控制住。

梁犊,也再不敢存有侥幸心理,更不敢再玩“以关西豪杰牵制关东义士”的手段,这件事情本身没什么毛病,只是梁犊本人显然没有这种协调平衡的能力,瞻前顾后,左右逢源,往往两面不讨好,“东营之乱”,就是最深刻的教训。

在把所有内乱将士斩杀以肃军威之后,梁犊再度将义军诸军主要将校召集起来,举行大议。没办法不做决定了,再拖下去,义军就要分裂了,好不容易才形成如此声势,梁犊可舍不得。

而梁犊最终的决定,也不出意料地,选择了继续东归。在关东与关西两方将士之间,梁犊选择了关东,这既由双方实力决定,也因为在这支义军中,他的根本依仗,在于以高力戍卒为核心的关东籍戍卒。

至于关西籍将士,在关东闯荡已久的梁犊,除了本部及少许氏族亲信之外,并不是那么地亲近、可靠。

除了以上主要原因之外,一些次要的因素,对梁犊东归的决策同样起到重要作用。比如,长安城高,粮械充足,赵军坚壁防守,的确非短时间内可以攻克,而义军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时间,一直采取流寇作战方式的他们,也无法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战争的脚步一旦停下,那就意味着危险的迫近。

另一方面,经过渭水之战以及顿兵多日的消耗,义军的粮草储备也不多了,十万大军人嚼马咽的,哪怕省着用,每日的消耗都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后勤上的巨大压力,也使得义军根本无法维持长时间的攻城战斗。

于是,在深思熟虑,并获得所有将校的“支持”后,梁犊下定决心,全军开拔,举兵继续东进。当然,心知关西籍义军的不满,梁犊也耍了些手段,比如传下令去,不欲东进者,可自散去,梁某人绝不为难。

此令一出,无人响应,不是怕梁犊出尔反尔,而是没有了梁犊义军支撑,剩下的人,也没有多少信心,能在赵军的围剿下生存下去。

同时,也考虑到他们的感受,梁犊将“东归”的口号,更为“东进”,以“进取”之志,鼓励将士,效果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真正激起将士之心的,还是劫掠之令的下达了,这既是弥补军队所需,也是为了重振长安受挫以及东营内乱后低迷的士气。

羯赵太宁元年春二月,“晋征东大将军”梁犊以起义军九万余众,掠雍州东部郡县,沿途所过,大犯地方,杀掠不休,出潼关时,众已十二万。

而整个过程中,苟部显得相当沉寂,一方面是苟政消停了,一方面,大兄苟胜在目睹义军内部之不谐后,疑虑也在加重,但更加不敢妄动了。

不过,撤围长安东进之时,在苟政的建议下,苟胜主动向梁犊请命,为全军殿后,防备长安赵军,梁犊允之。

……

二月十三日,起义军驻于华阴与潼关,连营三十里。

自长安至华阴两百余里,足足走了八日,实在是,抄掠与装载运输,太费时间,相比之下,作战压力反而不大,化身为匪的时候,义军的战斗力还是杠杠的。

毫无疑问,京兆士民成为了梁犊义军提升战斗力的养分,及至华阴,长安受挫的士气已然恢复,留下一片狼藉的京兆,与此同时,也迟缓了义军“东进”的时间。

华阴,承担义军殿后重任的苟部,就驻扎于此,这也是崤函故道间的重镇。渭水汤汤淌于北,华山巍巍耸于南。

设置于城南的伤兵营,苟政面色悲苦,一脸怜悯之意,在众多伤员感激的目光下,缓缓走出,登南城而上。

及上城楼,苟政的表情,已然恢复了平静。一路东来,大小仗也不少,作为“高力五军”之一,苟部参与了其中大部分战役,虽然义军攻城拔寨,席卷雍州,但死伤并不少,尤其是伤员。

而对缺医少药的义军来说,伤兵往往意味着累赘,在大部分时候,只要不能跟上队伍,都属于抛弃的对象。而整个义军,大抵也只有苟部,准确地说只有苟政,愿意尽心尽力地收容救治伤兵……

事实上,苟政能够做的并不多,他只是把伤员收容起来,进行简单的包扎救治,给清水与口粮,再让部曲携扶东行。

并且,苟政收容的伤兵,只是些轻伤员,重伤者根本顾及不了,价值也低,基本任其自生自灭。同时,在一路的折腾疲惫以及伤口感染等因素下,依旧不断有人因创伤爆发而死去,对此,苟政至多立一座坟茔,连牌匾都不敢树,以免为当地人所掘。

苟政的伤兵营,最多时有人近800,到华阴时,也就500出头了。乱世之中,人命既宝贵,又廉价,伤兵营几乎每天都有人死去,但活下来的人,对苟政会是怎样一种感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