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陕县会师32(1 / 2)

四月十二日,苟政率军,回到了由苟侍领军镇守的临时大本营——陕县。

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弘农郡内并不平静,蠢蠢欲动者甚多,关东的风云变化,经过时间的发酵,终于吹到这片关西与关东之间的结合地带。

正是从梁犊兵败、义军覆亡的消息传遍弘农开始,以苟军对弘农那薄弱的控制状况,消息根本封锁不住。于是,那些被苟政借了粮食的弘农豪强们,开始磨刀霍霍,蓄势待发,准备借羯赵之威,向苟政这个“债务人”讨债。

只不过,东风吹得正烈之时,西风却猛然盖过了东风,先是谷水之战,苟军大破石闵,然后又是陈晃奉令,东出潼关,进驻弘农县。

于是,弘农的豪强们立时清醒了,弘农之外,叛贼虽灭,但弘农境内,贼势犹猖,还当含羞忍辱,以待“王师”之来,届时才是反攻倒算的最好时机。

然而,这种人心倾向之下,却很少有人愿意去思考分辨,赵军比之苟军,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问题的关键,实则在于,赵军强大,因而他们再贪婪残暴,也是“正义之师”,苟军弱小,只“借”了点粮食,便是无恶不作的逆贼流寇。

当然,弘农境内的堡主豪强们,明面上小动作停止了,但暗地里的激流却不断地涌动。苟政领军西归,实则增添了几分震慑。

在陕县,提前得到苟政命令的苟侍,已然做好了一切接待准备,包括食物、水源、衣物、草料、驻地、营房以及一定的医药,甚至连备炊的仆妇都有……

如此周至的安排与服务,就连苟政都不免意外,就更遑论身心俱已疲惫异常的西归将士了。

自起事以来,各部义军将士长时间处在紧张忙碌的状态之中,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战场搏命之外的军旅生活,同样辛苦,各种负担很重,毕竟义军糟糕的后勤状况,简陋到让人绝望。

对于过去的艰苦,越早参与者,体会就越深。因此,军至弘农,不需立寨设防,不需打水造饭,甚至连抢掠的气力都省了,几乎一切都是现成的。

这样的体验,对于丘八们,尤其对一路跟随梁犊东进,又一路从荥阳战场败逃而归的将士而言,充满的新奇感,甚至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而这种细致的安排与周到的服务,是很难从苟胜那里享受到的......

倘若有可能,没人愿意终日奔波,时刻游走于死亡边缘,这些义军的内心又何尝不渴望一份安定与祥和。通过一次这样的举措,苟政未必就能迅速收拢军心,但他的口碑却是从此开始,日益改善

乱世之中,极其难得的归属感,也是从“陕县会师”,一步步在苟军中建立起来。

在接待事宜上,苟侍以远超苟政预期的方式完成了任务,让苟政诧异之余,也分外欣喜。苟侍其人,在苟氏族内的地位并不低,算是苟氏兄弟的叔辈,其人性宽厚,做事仔细认真。

此前苟政麾下的三架“狗车”之中,论统率与见识,苟侍不如苟安,论勇猛凶悍,不如苟威,总得来说,除了年纪与辈分,苟侍是比较平庸的一人。

但有了这段时间的经历,苟侍却慢慢发掘出在后勤管理上的能力,或许在机敏与调度上,仍显得吃力,但凭借其耐心与仔细,总能把苟政交待的琐事完成得很好。

而这些“琐事”,却是一支军队、一股势力走向成熟与壮大,最核心的保障之一。独自镇守陕县期间,也是苟侍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天赋”的一段时间。

不只保证了陕县城与茅津渡的安全,充足地做好了接待西归苟军的诸项事宜,还自上下游,搜罗、打造了两百多艘船只与皮筏,切实地完成了苟政交待的任务。

对于苟侍的一系列表现,苟政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与赞赏,将从石闵军中缴获所得一套精甲与健马赏与他,又将从新安带回来的辎需划与他管理,直接向自己负责。

这一系列动作,让苟侍深受感动,要知道,因为短于武勇,苟侍长期以来,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族人敬重他,更多是因为辈分与年纪,基本没有多少是认可其能力。

在这方面,苟政是第一个,并且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对苟侍来说,就很难得了。因此,虽然哀恸于苟胜之殇,惊讶于苟政上位,但对苟政,苟侍迅速选择忠诚。

而哪怕处在发迹初步阶段的苟政,事实上也并不是太缺乏悍将勇士,相比之下,反是能够协助他处置军务“琐事”,同他参谋机务的人才,更加稀缺。

在内政事务上,苟侍的上限或许并不高,但于当下的苟政,其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却不是旁人能轻易替代的。

当然,对苟政本人来说,回到陕县,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地位与权威的进一步巩固。西归将士,在感受了一番“回家般”的温暖之后,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苟政手中掌握的实力。

而实力,是一切威权的基础。而有了西归将士的充实,苟政对于这支军队的掌控力也从事实上提升着。

对于大部分部曲来说,生存依旧是其最主要也最基本的诉求,由于羯赵朝廷不留余地的迫害,他们襄聚起义,最终在时势的推动下,成为苟氏的部曲。

但不管局势如何发展,“初衷”是没有根本性变化的,追随苟氏,更多是一种无奈下的选择,冀望于能够摆脱当下的危难处境。

基于此,对苟军将士来说,自然是人数越多越好,实力越强越好,声势越大越好。陕县会师,对于这支以苟政为领导核心的全新军队来说,也从信心上获得了更多的鼓舞。

比起苟政的那些战略分析,看得到、摸得着的军队、武器与粮食,才是真正能安抚人心的东西。而这一点,随着陈晃与孙万东二将率军而来,更加巩固了。

“末将,孙万东(陈晃)参见将军!”陕县衙堂间,苟政召集会师后的第一场军事会议,便是迎接孙、陈二将的到来。

“万东、文明,快快请起!”苟政显得十分高兴,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当着众将的面,下得主座,把二人扶起,然后拉着二人的手,将他们介绍给诸将:“诸君,这二位,孙万东,陈晃、陈文明,都是我义军豪杰,忠义之士。”

对于孙、陈二将的到来,苟政本人欣喜之余,还有意外。因为在他率军东援之时,心中做好的最坏打算,除了救不了两位兄长,还包括孙、陈二将的背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