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收编,西行17(1 / 2)

即便以一种谨慎的心态,准备充分,考虑尽量周至,苟政对潼关内外梁部降卒的收编工作,依旧不是太顺利,水到渠成的事情,也难免有顽石阻碍。

关键就在于“整编”二字,这涉及到对梁部那些军头、长官们权力的侵占,在这个武力当先的世道,这些刀头舔血的武夫,对手中实力自然看得很重,也有着本能的掌控欲。

苟政也就是趁其虚弱,无所依凭之时,方才动此念头,当然,这也是苟政的底线所在,指挥不明,号令不一的情况,他看得已经够多了,因此这次收编,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就是苟政最基础的要求了。

然而就这,也没那么容易,很多降军军官的想法,还是如在梁导部下那般,平日里各管各,明面上听从苟政管理,从苟政这里要军需,只在出兵的时候,听从号令......

简单地讲,就是要保留足够的自主权,要保证他们对部属士卒的控制。

对于这些情况,苟政也不是没有考虑,他也没想着一口气吃成个胖子。而将那些梁部降卒全部打散重编,也不现实,根本原因还在于,手中实力的不足。

因此,最后的结果是,苟政基本将幢队以下的组织、军职与人员保留,在幢以上则新置三军,每军领三幢,以陈晃、苟安、苟威为军主。

同时,又从苟氏部曲中,提拔了一批人,充入三军,担任中下级军官,数以十计的苟部军官,尤其在占城行动中表现出色者,得到了提拔。

这些人中,除了苟政本部部属之外,以苟安、苟威二人部下居多,在正式提拔之前,苟政还专门将这些人召集到一起,进行一番训话,表现突出者,更有特殊的关怀。

这样对外抽调人才的做法,毫无疑问会对苟政在本部掌控力与战力上造成负面影响,调出的毕竟是苟部骨干力量,素质过硬,忠诚上也还算经得起考验。

但是,这一步,早晚要迈出,也必须得迈出,如果只靠苟部最初的那几百部曲,不可能有今日之势,倘若不继续兼容豪杰、发展壮大,也必定难成气候。

在收编“三军”的同时,对于那些本就被打散的,失去原首领的士卒,苟政就毫不客气地吃干抹净了,从中挑选了1300余名精壮,编入直属于他的本部部曲,以弥补兵力上的损失,余者也都编入苟安、苟威军中。

苟安、苟威二人被安排入新军担任军主,除了一部分军官,苟政还准许他们各率两队部卒(各300人)前往就任,也必须得有这些部卒的支撑,才能地保证在新编军幢中的话语权。

这是个等级森严的世界,武力与实力是最公平的标准,在苟政苦心孤诣,建立并增强自己权威的同时,这些追随他的扈从与部曲们,也必须努力地跟上节奏。

从事后统计,关城内外,梁导的部卒,被苟政收编了六千余人,使得短短数日间,苟政统率的部属从2500人,膨胀了三倍有余,并且随着零星的溃卒陆续归来,人数还在进一步上升。

而经过整编后的潼关义军,准确地讲,应该叫“苟军”了,也初步形成了苟政一系的格局,本部+三军这种模式,实则还是很脆弱,人心依旧不齐,但在苟政的努力下,“苟氏”这面大旗,第一次正式打出来了。

同时,这一批军队,虽然同样夹杂着一些关东将士,但比例倒过来了,变成以关西人士为主。这还得益于梁氏叔侄,梁犊在东出之时,给梁导留下的部属,就以关西豪杰为主,梁导在京兆、弘农境内的抄掠、扩充,也是如此。

等苟政抢下这一份“事业”,所面临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东归”口号被果断放弃,“驱逐羯奴,恢复中华”被苟政堂而皇之地打了出来,并且自称“晋安西将军”。

而这批以关西人士为主的豪杰义士,在“西向”、“恢复晋室”的政治宣传下,其凝聚力与向心力比起梁犊的义军,显然更强一些的。

回头来看,苟政在潼关做的事情,与梁犊在举义之初,并没有什么不同,并且从气势与格局上,看起来还要弱上一筹。

另外一方面,杀梁导,并其众,截其道,苟政的这种做法,就是对梁犊,乃至对高力义军的背反,一旦消息东传,必然影响到两个兄长的安危。

因此,在发动“潼关之变”前,苟政再遣苟部老人,飞驰东向,前往关东战场报信。事实上,苟政这也算是对大兄苟胜的一种倒逼行为,让其尽早脱离梁犊,劝不听的话,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采取一些特殊手段也就理所应当了。

这些事情,多思善谋的苟政,显然不可能没有考虑,也意识得到他此举会对梁犊义军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只不过,除了两个兄长及苟氏部曲,梁犊与其他义军的死活,苟政是一点也不在意。

队伍像吹气球一般壮大,这让苟政振奋之余,也不免压力大增,毕竟就要管近万个肚皮,有近万张嘴指着他投食,潼关城内的积蓄虽有不少(大部分是梁导带人抢的),但坐吃山空,实则支撑不了多久。

因此,比起战略走向、未来大计,吃饭这件天大的事情,也再度成为摆在苟政面前的首要问题。只不过,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待消项,需要苟政去解决:华阴的孙万东部。

在对梁导部工作顺利展开之余,华阴县那边,苟政也表以关注,往华阴方向派出了几路密探进行监视。

从结果来看,孙万东那边很克制,华阴城很平静,仿佛无事发生一般,对苟政来说尤其关键的,是孙万东并没有引兵东进来犯,影响苟政对梁部并吞。

也因如此,苟政方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孙万东是一个能够团结的好同志。在收编工作进入尾声之后,苟政方才遣人,携手书一封,前往华阴,面见孙万东。

苟政在信上,简单地讲了讲潼关之变的经过与结果,对自己举兵的缘由进行了一番解释,再对孙万东的遭遇与委屈表示愤慨与同情。

而最主要的意图则在后边,苟政向孙万东发出邀请,倒行逆施的梁导已死,希望两方能够重归义军之好,携手同心,共抗羯赵......

翻译来说,就是苟政想要招揽孙万东部。只不过,这个目的显然也没那么容易达成,虽然信使回来了,但孙万东的回应却是沉默。

对此,苟政却没有太过失望,至少没有直接拒绝不是吗?沉默,也是一种回答,而苟政也能够理解其犹疑。

只稍加琢磨,苟政便有了想法,这事还得落在陈晃的身上。于是,苟政命人将陈晃唤来,看着这个降将中对自己最恭敬的人,开门见山道:

“文明,我欲招揽华阴的孙将军,守望相助,共谋大事,然华阴之变未久,其心存犹疑,未曾应答。我知其顾虑,然一时无人说项,只能烦劳文明走一趟了!”

听苟政这么说,陈晃想了想,然后拱手应道:“将军之意,晃已明了,愿西行华阴,代为劝说,为将军获一虎翼!”

“好!”陈晃干脆,苟政也面露喜色,抚掌道。

沉吟少许,苟政又道:“为表诚意,我当备好酒水,随文明之后,亲往华阴走一遭!”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