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尚书议政、入殡(1 / 2)

乙弗浑与慕容白曜处理林金闾及朝会诸事,独孤尼与素和其奴联袂,到谅暗觐见皇帝。

入谅暗,行过大礼,独孤尼禀报拓跋郁相关事宜。话语颠三倒四,云里雾里,没人能够听明白;要不是叱干虎子先一步得到消息,恐怕拓跋弘都听不懂。啰嗦完毕,独孤尼说道:

“百官心忧皇上安危,想要觐见皇上,崇敬、爱戴之心由此可见。还请皇上节哀,国事为重!”

拓跋弘问:

“东安(独孤尼),一定要见?”

素和其奴拱手说道:

“皇上,臣以为,见见为好。皇上主持一次朝议,也让百僚体会到皇上的英明神武。这也是给四夷一个震慑,让僭宋、蠕蠕(柔然)看到我大魏的风采。”

拓跋弘:

“既然二卿都这么说,那就见见。有言在先,先父皇有言,众卿理政;非必要,朕不会干预。”

觐见皇上的地点不在太华殿正殿,在朝堂。太华正殿可以容纳三、四百人,朝堂较小,几十人议政正好。拓跋弘缞服上朝,众臣伏拜,齐声恭迎天子: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拓跋弘盘坐北面大坐榻,朗声说道:

“众卿平身,坐下说话。”

等群臣按次序、分左右东西,坐在榻上,拓跋弘又说道:

“先父皇在殡,朕心悲伤;守谅暗,无心朝政。望众卿各安其位学周公,同心断金谋朝政。”

按以前的官职,素和其奴与河东王郁久闾毗、太师常英三人并平尚书事,由素和其奴主议徭赋,并无不妥。实际上,按大行皇帝拓跋濬的习惯,指派任意一个尚书,甚至于中常侍监理朝议,都属正常。

素和其奴:

“夫赋敛重则民财匮,课调轻则用不足。十一而税,颂声作矣。今天子即大位,万民沐皇恩。何以恤民,唯有课调;今日朝议,杂调。”

金部尚书常员拱手,第一个陈词:

“陛下,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经略四方,内颇虚耗;大行静以镇之,与民休息。今兵革不起,蓄积有余;万国供奉,库藏盈满。微臣以为,诸有杂调,应一以与民。”

徭役、赋税是人人都能提几句的话题,场面热烈,争相阐述;两种观点,减与不减,争论激烈。皇帝拓跋弘看似静听群臣慷慨激昂,却闭着眼睛,嘴里念念有词,疑似咏经。

这次朝议本就是临时起意,重点在于天子召见群臣;群臣没有很好准备,大多紧抱托字诀,难以有明确结论。热议过后,场面趋于冷淡,素和其奴连禁酒都没提,迅速结束朝议:

“减免杂调势在必行,望诸君仔细考虑;另找时间,一议决之。”

拓跋弘退朝,急匆匆想要远离群臣,躲回谅暗,被乙弗浑拦下:

“陛下,臣有要事禀报!”

以前,平城(大同)皇城分为三区域:西宫、东宫、中宫;恭宗景慕太子暴毙、世祖太武皇帝暴毙,宗爱被诛,大行皇帝拓跋濬即皇帝位之后,废弃东宫,改西宫名为太华殿,有太华正殿、皇帝寝宫、朝堂等区域。西堂与朝堂,在太华正殿之西、之北,三处皆为朝政之地。

离开朝堂,移架西堂;一间小房内,皇帝坐北,乙弗浑、素和其奴坐左,独孤尼、慕容白曜坐右。乙弗浑拱手说道:

“皇上,拓跋郁兄弟带兵咆哮朝堂,林金闾出为平州刺史,宿卫兵需调换。以臣之见,侍奉皇上的内行内小、内阿干、内三郎需先行更替。”

拓跋弘:

“太原(乙弗浑),如何调换?”

乙弗浑再拱手,回答道:

“请皇上明示。”

拓跋弘想了想,说道:

“段渔阳假为内都幢将,乌丸树、契胡乌己假为内阿干,土难强、匹娄提假为内行令。”

说完话,拓跋弘闭目咏经,声音比朝堂时稍大。独孤尼全身瘫软、浑噩,其余三人也不说话,场面冷淡。片刻之后,独孤尼睁眼说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