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争锋太华正殿27(1 / 2)

薛索儿乃一等一的猛将,四处征战,所向无不披靡,却受制于军资不足,最后兵溃战死。

徐州、兖州、冀州、青州就是宋境的一个缩影,其它地域皆是如此乱战,身临其境者都说不清楚,谁跟谁一边,谁是敌人、谁是伙伴,谁是官、谁是民,何况大魏?

大魏的爵位非实封,无封地也无俸禄,仅仅是地位的象征。尽管如此,爵位还是相当尊贵,要是没个爵位,或者爵位过低,行走朝堂都不容易。因为高允的爵位太低,从先帝拓跋濬开始,所有人都称其为令公,以避免尴尬。

有司发现,竟有大批假冒爵位者;更过分的是,假爵位者过世,其后代竟敢到官府、朝堂,请求袭爵。最终,案子到了冯太后、魏帝拓跋弘的西堂。照例,太后、皇帝与八公卿集议,如何处置。

魏帝拓跋弘笑了,说道:

“众卿,朕以为,老子大谬。”

话说一半,拓跋弘停了下来;群臣愣了,皇上此话何意?喘了一口气,拓跋弘继续说道:

“老子云:不出户,知千里。诸君,坐在朝堂之上,怎知天下竟有诈取之爵?”

众臣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陪笑。太后听着嗓子渐渐变粗的皇帝,也笑了。

笑完之后,商议如何处置;抓是肯定要抓,谁去抓呢?眼看着南边即将打出结果,任谁都不愿意沾惹这种无聊事。是故,群臣能躲则躲,谁都不愿意说出心里想说的话,冯太后也不说话,静等皇帝定夺。

魏帝拓跋弘看看这个,瞅瞅那个,群臣皆低头,假装看不到;拓跋弘敲桌几提醒,同样没人听到。魏帝拓跋弘也不想自找麻烦,无奈之下,做简单化处理:

“众卿,免其罪、削其爵,若不以实报官,以大不敬论处。”

虽然“削其爵”用字不准确,群臣还是认为,这种处理方法好,发诏书而已。蓦然间,群臣变得耳聪目明,欣然抬头,拱手齐声高呼:

“皇上英明。”

拓跋弘:

“众卿,商议学校吧!”

使持节相州刺史,范阳李欣上疏求立学校。兹事体大,拓跋丕以为,当殿议,观百官抉择;自然而然,本着谁提议、谁解决的方式,皇帝诏以拓跋丕为主议,主持百官殿议。

殿议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竟有七成大臣以为不可,其缘由是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五年发下的一道诏书:

今制自王公已下至于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拓跋丕继续说道:

“百僚以为,太祖不让百工伎巧、驺卒读圣贤书,其本意是避免王公、卿士子息看低学校而不愿意读书。”

话语太长,拓跋丕稍有停歇,看过记录之后,继续说道:

“太后、皇上,官有清、浊,何谓浊?鄙夫所事之职官,必为浊,而让天下智者鄙视;久而久之,没人愿意任此职官,而此职官便会失去功用。是故,百官以为,若国之才俊不足用,可增国子学生,而不必耗费钱粮,四处建学。”

诸公卿沉思,冯太后沉思,魏帝拓跋弘也沉思。百官集议结果,看似条理明晰,依据充分;实则强词夺理,意图莫名。

魏帝拓跋弘看群臣,而群臣如故,看似沉思,实则不愿说话。拓跋弘微愠,不得不点名:

“令公以为如何?”

高允:

“太后、皇上,臣老朽、体弱,需仔细思量其中得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