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公鸡(1 / 2)

梁析岸寻思着自己年纪轻轻,不能看着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大爷负重而行,硬将老道的背篓抢了过来背上。

老道也不推辞,一路上不紧不慢跟他闲聊,聊姓名,聊工作,聊老家,聊生活……

老道告诉梁析岸,他所在的道观叫长风观,是明朝末年为躲避战乱建立起来的。距今已近400年。他们长风观这一脉轻名利,重修身,鲜少在世俗活动,所以,一直没什么名声。

他们沿着上山的石头铺成的阶梯蜿蜒而上,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夕阳斜照,晚景静谧而悠远。

上了一道坎之后,视觉渐开阔,这是山中的一块平地。

长风观赫然出现在眼前。怎么形容呢?——旧而不破,杂而不乱,显然,都是这老道用心打理的功劳。

“就这里,我们到了,东西放下来吧!”

梁析岸跟着老道士进了长风观大门,道士帮他把背上的半筐野板栗取下来。放下背篓的时候,不自觉的用手揉着肩膀,勒的真疼。

道士笑到“呵呵,你平常不常干体力活吧……”

“是没怎么干过!”

“走吧,去后面,把这些板栗掰开晒一晒才好!”

进去的路上,他们绕过正殿,正殿里有供奉一尊铜雕像,但没看清供奉的是谁,对梁析岸来说,看清了他也不认识。

大概是道观右后侧的区域,这里是厨房和饭堂,厨房前的坝子边上放了很多架子,架子上搁着竹子编的簸箕,大大小小的簸箕里晒了很多东西,梁析岸走进瞧了瞧,有的是菌子,有的是草药,也有一些野果干……与都市中遍布塑料工业产品的环境相比,这里,像另一个时代。

老道找出一个小板凳递给梁析岸:“来坐!”

“谢谢道长!”

“饭堂桌子上茶壶里有水……”

“哦,不渴。我有带水。”说着,把他背包里的矿泉水瓶子拿出来,给老道看了下。“道长,你拿个簸箕来,我跟你一起把这板栗拆一下吧”

“你会干活?”

“怎么不会,我老家西北农村的,这些零碎的活儿基本都是我跟我姐在干。地里的活也干,不跟你吹,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帮我爸耙地,你知道耙地吧,就是用头牛拉个耙车,人踩耙上,把地理翻起来的泥土耙细……把牛抽一鞭子,它跑得飞快,那感觉跟冲浪一样……

哎,不过现在不养牛了,耕地都用的小型农耕机,这玩意儿,几乎家家一台……”

老道拿来簸箕,自己也找个小凳子坐下来,他两人开始,将好的板栗捡出来扔到簸箕里,有些板栗还未脱落,需要从壳里剥出来……

“是这么回事!以前我们道观里也有牛,后边老死了,我一个人精力不济,也就没再养。请山下村里老活计帮我耕一耕我几亩地,他们把牛牵山上来一天给耕了……后来说没牛了,上山这路,人家耕机开不上来……”老道也叹口气。

“那你的地怎么办?”

“怎么办!我自己翻呗!不过没种那么多了,就种了一两亩,粮食够我自己吃和养鸡……”

听到道长说养鸡,梁析岸突然发现,一只大红公鸡突然出现在他和老道的旁边,他,老道,公鸡,簸箕,他们三人一物各站一放,中间围着一对板栗壳……怎么突然就出现这个画面呢?

这大公鸡毛色鲜艳,姿态睥睨,昂首挺胸,个头也很大,妥妥一只金鸡啊!

这只鸡看看梁析岸,又看看老道,就那么安静地站着。

“哦,回来了呀!今天来客了,这位是客人……”老道指指梁析岸,语气平常。

梁析岸惊了,“道长,你在跟一只鸡说话么?”

“对啊!”

“它能听得懂?它是一只鸡唉!”

“鸡怎么了?你们年轻人养小猫小狗,你觉得它们都听不懂人话?”

“那不一样……”

梁析岸还没说完一句话,老道就打断了他

“怎么不一样?猫狗跟人呆在一起,所以能懂人发出的一些指令,久了便看得懂人情事故,像开了智一样……放鸡身上也是一样的。

你别不信啊,你眼前这只鸡啊智商可不低,看家护院都没有问题……”

有这么神奇?一只鸡,能听懂人话,能看家护院!你逗我的吧!

道长看他质疑的眼神,也不墨迹,对着大公鸡说到“老伙计,客人在怀疑你听不懂人话呢!”

大公鸡听了,咯咯叫着跑出了门。

“哎道长,它跑了!”

“它一会还回来。”

说完还不到一个呼吸的功夫,就听见扑腾翅膀的声音,道长笑到

“这不——回来了”

梁析岸震惊,他看着这只大公鸡从房顶飞下来,这么短的功夫,它去哪了转悠了一圈?

大公鸡落在地上,昂首阔步地走走到梁析岸旁边,就在刚才它站的地方。把它嘴里叼着的一条大蜈蚣扔在地上,看蜈蚣在地上乱滚,又照着蜈蚣的头啄了一嘴……

梁析岸看清是条蜈蚣的瞬间,嗖地一下从板凳上弹起来,差不多筷子大小的一根蜈蚣,吓人不吓人呐。

老道士也看见了蜈蚣,夸赞到“哎呀呀,不错不错,今天抓了这么大一条……”

大公鸡听道士夸奖也很得意,歪着脑袋看着梁析岸,口中发出“咯咯”声,见梁析岸不动,又用爪子将蜈蚣向前拨了拨。

“道长!它在干什么?”

“嘿嘿!它在以它的方式招待客人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