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上梁吃“团子”(1 / 2)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让兰香没想到是,村上也有很多人都来帮忙,或多或少的都抽出时间,来铲一锹土,或是抬一棵树。可能是在兰香缝缝补补的过程中,没少给他人帮忙。

在这个村庄,钱姓是多数,是大户,兰香是不敢得罪,能让就让,能忍就忍,就为了不被孤立。

瓦房的标准不低,地基用石头铺了高高一层,再用4块木板夹着黄土,一层一层的夯实,每隔几层,都会停几天,以保证夯实的墙土被晒干。

或许是兰香考虑周全,善待每个工人,也不拖欠工资。

时间过得也快,恍然中,房子墙的主体就完工了,接下来到了木工大师傅上场。外型似宝塔,用柱、檀子、梁、椽子等实木相互支撑,采用榫卯结构。

先是固定20根大柱子,再上檀子、梁木,在架设最后一根主梁,就要举行盛大的“上梁”仪式。

“上梁”选择在一个星期日的黄道吉日,兰香是想让女儿小敏见证这一喜庆的时刻,当然也经过了多次的寻签问卦,道士的现场指挥。

星期日的早上,眼光明媚,一家人早早起来,根据当地风俗,今天早上要吃“团子”,一种用米面搓成鸡蛋大小,里面装有芝麻、红糖或豆腐、白菜的馅料,蒸出来的特色小吃,也是大山里的农村难得吃上一次的美食。

兰香和婆婆商量今天按20多人的来客,加上泥土工、木工和帮忙的村民,还有小孩,也不会超过50人吃饭,开席5桌,每桌10,应该是绰绰有余。

在阿菊和几个妇女的帮助下,“团子”也按计划中50人的份量,约200个来安排。当然,兰香也有多考虑,给村上每家、包括钱秃子家,都有一份“团子”。

兰香和婆婆忐忑不安,不会没有人来吧?送礼多少她们不计较,就想图个热闹、图个吉利,给这个不太顺的家庭冲冲喜气。

当然,心中不免有一通嘀咕,村上的大小酒席,她家都有包礼金,从1元、2元,到现在5元,礼金也从不比别人家的少。不为回礼,仅仅为了不被孤立。

看着小敏拿着毛笔趴在红纸上,一脸疑惑,兰香转身去到临时搭建的厨房,检查一下“团子”。心中的担心,又再一次的促使她来场地外,看向那条不太宽敞的、来往行人必须经过的大路,也是每家门前空场。

可能时间太早,也可能是兰香第一次举办大事,让她的心惴惴不安。有点失望的回到屋内,心不在焉地看着正在为“上梁”做准备工作的木工师傅。

一阵嘈杂的声中,“好漂亮,真的好大”,“小敏,你妈妈呢?”,没有回过神的兰香,已经看到许多小孩来到了房子里,她都认识,包括钱顺。她知道,有乡亲们来了,脸上尴尬的表情早已被笑容覆盖。

她赶紧来到外面,招呼大家做下,大声喊着,“她奶奶,快把瓜子、花生、小糖拿过来,”他知道,今天小孩是肯定少不了,这些准备的比较多,给每个小孩都裝了满满一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