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额阳事变,董卓进京,38(1 / 2)

在易飞忙碌着建立完善的制度,统合大乾力量解决难题、准备作战的时候,大汉也进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节点。

受大乾军队南侵并州的刺激,原本因为刘宏只是病重无法理事,但却一直没有咽气,让权力争斗处在一个极为尴尬境地的大汉朝堂,局势突然就变得波云诡异了起来。

虽然十常侍等人极力的照顾着皇帝刘宏,但在这个冬天,他还是比历史上提前了三年多的时间病逝了。

至于这背后是否有人为因素的影响,谁也没有证据。

但皇帝刘宏病逝的时间还是太过巧合了,正好是朝堂争斗必须要更进一步的转折点上。

受黄巾军在冀州大肆屠戮士族豪强和大乾黄巾军持续存在的威胁影响,这个世界大汉朝堂上的争斗更加复杂,远远不止是士族与代表皇权的十常侍之间的斗争那么简单。

原本相对团结的士族内部,因为冀州士族的遭遇和残余力量被毫不留情剿灭的影响,内部出现信任危机了。

冀州残余力量的陨灭,相当于是降低了世家行事的道德底线。

小家族唇亡齿寒、物伤其类之下,已经不敢再完全相信大世家的鬼话了,甚至就连各个大家族之间都相互提防了起来。

士族原本团结一致对抗阉党十常侍的局面虽然没有因此被打破,但原本应该因为皇帝刘宏无法理事,权柄衰弱的十常侍,却在士族的权力侵蚀下诡异的坚持了下来。

多方下注一直都是世家豪强的常规操作,再加上各家也是心思各异,

有想趁机更进一步当皇帝的、有想缓和内部矛盾,先一致对外剿灭黄巾的、有想扶保大汉江山的、还有想要趁势更进一步的。

各种各样的想法多如繁星,谁也说服不了谁,也就让大汉内部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了。

政治上的斗争难以决出胜负,那么引入军事力量从肉体上消灭对方便是一种必然。

于是,洛阳的情况便如书中记载的一样,何进在士族的支持下推刘辩登基,然后为了杀十常侍,傻傻的决定引边军入洛阳。

随后消息走露,被十常侍先发治人,然后士族力量的代表袁绍、袁术又带人杀入了皇宫,将十常侍大部斩杀,获得了巨大的声望。

而也就在这时,早就有所准备的董卓,及时的带兵赶到了洛阳,救下了皇帝刘辩和皇子刘协。

董卓能够从西凉一路走到洛阳,几经波折都没出问题,朝堂上显然是有力量支持的,那就是袁家。

按照这个时代的说法,董卓也算是袁家的门生故吏。

依大汉朝的规则,袁家提拔起来的门生故吏是要对他们言听计从的,这优先级甚至超过了皇帝。

但可惜的是,一路杀伐、几经生死爬上来的董卓信奉的是力量,而不是朝堂上的政治规则。

尤其是在这个士族光环被打破的时代,士族建立的规则对董卓的束缚就更小了。

最重要的是,时代不一样了!

黄巾屠戮冀州之后的天下,有兵权才有话语权。

原本有着固有的道德、规则等观念束缚着,董卓都能换个皇帝玩,如今这些约束减小,还有了黄巾军屠戮一州士族的榜样,董卓的行为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袁家引董卓入京,自然是有所谋划的,但这些谋划,在董卓真的进入洛阳之后,就已经失败了。

相反,原本被用来制衡董卓,制衡袁家的丁原部,反倒成了洛阳城内包括袁家在内的士族的一道保护伞。

这洛阳城内的斗争,局势变化、敌我之别,即便是作为主角之一的袁家都无法彻底搞清楚,但他们的谋算能力却是足够的。

在发现董卓失控,想要“和平”掌控朝廷大权,然后更进一步的计划失败后,立刻就将袁绍和袁术等袁家子弟外放地方,掌控军权去了。

洛阳城内风云变幻,随着董卓掌权,每时每刻都有士族死去,也有世家被查抄一空。

在原本的历史上,董卓即便被描述的如何暴虐猖狂,但不要说抄士族的家了,就连杀的士族高官都是极少的。

可如今,那是真杀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