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不过如此118(1 / 2)

邺城的变化果不出段然所料,自裴世炎上疏之后,那些曾与他共过事的御史言官们也沸腾了,一封封针对王通的弹劾奏折直达天听。

一时间门下省仿若空门,当群臣发现这些本章可以毫无阻碍的进入尚书房后,对王通和兵部发难的人,就不再局限于御史台了。浪潮向六部涌去,折子如雪片般飘来飘去,王通及其党羽好似成了什么祸国殃民的魔头,罪责罄竹难书。

稳坐于靖安司的段林,始终没有等到王通的身影,他知道,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此刻正是他退场的时机,接下来的事情,将由那些朝堂上“不畏强权”的“志士”们接手。

裴世炎所弹劾的八条大罪,段林只认了“结党营私”一条,其余一概抹去,对犯官名单做了仔细斟酌后,他将带有靖安司印鉴的本章递送至大理寺,连宾也并未做出任何改动,提笔写下了“无异议”三字,加盖了本寺印章,就呈送到了尚书房。

王通的品级过高,所牵扯的人数太多,此案只能由皇帝来做最后定性。

……

“高昌、焉耆两国略有异动,安西都护陈知礼正在弹压,西域的军需眼下有些吃紧;长沙郡公、左将军曹原,薛县公、安南将军萧烦已卸任归京,兵部将抽调难免一部分军需以供西域;登州与渤海国的通商口岸已开,水师的新驻地正在营建当中,登州都督来函请求拨款……”

九月初的朝会,王通如常参加,乔焕之做了政务汇报以后,他也出列报告了兵部近来的事务,言语间风采依旧。

段言也如平时一般,听了王通的汇报后,思索片刻,说道:“西域事关重大,要盯紧了,安西都护那边凡有要求,只要不算过分,兵部都要应允,户部不得在财务上拖后腿;两位将军回京是好事,礼部选个日子朕要亲自犒劳,至于他们的去向,还有待考量。”

“至于登州,通商一事对当地也有极大利好,贸易稳定后,自然能够回本,世上岂有不掏钱就想赚钱的买卖?告诉登州都督,要钱没有!另外,他要是敢因为没钱就苛待水师将士,以致生出了什么祸端,朕还要找他的麻烦……”

就这样,王通像没事人一般,与其余几位尚书一起,完成了同皇帝之间的问答,而站在他们这些重臣身后的“中流砥柱”们,一时间噤若寒蝉。

正当张华在胸口蓄了一腔气力,准备喊出那句“有本启奏,无本退朝”时,终于有人按捺不住了,裴世炎捧着手中的笏板,低着头趋至列外。

“启禀陛下,臣有本启奏!”

原以为段言见到这场面,会耐心询问何事启奏,会在听完裴世炎的控诉后,如从前一般,做足姿态,悚然大惊,随即大怒、大悲。

但这都没有发生,段言似乎是颇不耐烦一般,摆了摆手。

“王通与你父亲是几十年的老友,你也未尝没受过王卿耳提面命的教导,是何原因,让你如此针对他?这已经是你第三次弹劾王卿了,难道你就非要扳倒他不可吗?”

霎时间,整个太和殿如同成了一座冰窖,裴世炎双腿一软,却又不敢跪倒在地。

“唉,算了。你要说的事,朕一清二楚,张华,宣旨吧。”

段言叹了口气,指了指案上一封早已准备好的,不似圣旨的圣旨,张华躬身请入手中,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读了起来。

“王通,朕与你几十年君臣,可曾薄待过你?朕以为没有。回想从前,你我一同在尚书房议事,有时君臣相得,有时相看两厌,但到底都是殚精竭虑于国事,你我私情未尝有所损益,至今日共就大业,实乃历久弥坚。曾几何时,你是朕的良师益友,朕是笃定要许你一世荣宠的,但你骄奢不法也是事实,以致今日倍受指摘,朕也不得不办了。但朕打心底不欲在大庭广众之下罗列你的罪状,你心中有数即可,非是朕不能容你,而是你已经不能见容于朝廷了!”

“曹国公、金紫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王通,着罢爵贬职,迁交州都督。其余党羽,责付大理寺处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