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藏之于名山,传之于后世(1 / 2)

东宫。

刘伯温此刻的心情无比的放松。

作为天下第一聪明人,一切的烦恼都是因为看得太清楚了。

大明即将产生极大的变化,即将血流成河。

他搞不懂原本十分义气爱兵的朱元璋,为何成为了残暴的代名词。

他更搞不懂一向以仁德著称,慈悲柔软的太子,为何也变成了狠角色。

难道这个皇位是有魔力,人一坐上去就会变样?

他当然知道历代帝王都会恩威并施,都会驭人之术,可是他实在是不愿意相信,自己陪着打江山的朱元璋也会变成这样。

如今,终于可以不用煎熬了。

告老还乡就是最好的归属。

也终于可以告别这让人看不透的朝廷了。

他依然是来到朱标为他准备的殿房。

这里是他们有师徒情谊的地方,在这里告别,也算是有始有终。

刘伯温的状态,朱标也看得很清楚。

以前的他总是一脸严肃紧绷,现在则是很舒展,让人舒服。

“先生,请再为本宫授一课吧!”

“太子殿下,想听什么?”

“说说你那藏之于名山,传之于后世的天书吧!”

一听此言,刘伯温大惊。

他的确是有这样一本书,他之所以不交出来,是因为,他推算了大明的国运,以及作为朱元璋来说实在不是他书中所提到的盛世之君。

因此,他只得将这本书藏起来,期望未来有明君,可以施行他所希望的仁政。

这本书他是秘密撰写的,要说也只能是他的儿子刘琏知道。

太子殿下如何得知?

难道是锦衣卫?

刘伯温实在想不通,可是太子殿下都问起,那要想个说辞了。

从现在太子殿下的作风来看,以及朱元璋为他打下的基础来看,他倒是具备一个盛世明君的资格。

只可惜,太子殿下寿命不佳。

金陵王气已泄。

后世帝王均发于北方。

这些话他当然不敢对太子殿下说,所言北方,无非就那么几个藩王,燕王,晋王,宁王几位而已。

刘伯温是精通相术易理的,对于大明后世大致是知道的。

曾经在朱元璋的要求下,他推算过大明的国运,是为六百半。

朱元璋当下大喜,他以为六百半就是六百五十年,这个国祚已经完全超过至秦以后的所有朝代了。

刘伯温没有出言纠正。

但他心中知道,这六百半,是六百的一半。

也就差不多三百年而已。

当时他还做《烧饼歌》预言一部,发现了大明二代易主,起于北方,应该是应在燕王朱棣身上了。

而从朱标的相上来看,他是为短命之象,因此刘伯温基本上已经可以料定大明不久后又将大起刀兵,朱家儿孙自相残杀了。

他不想参与其中,也不想自己的儿孙参与朝堂之争,所以他只想退隐。

这部天书,亦是希望有缘的真正有作为的帝王来拥有。

他这部天书里面,无论是天文地理,桑稼工商,朝堂布局,识人之术等都应有尽有。

是集他一身之所学的成就之作。

士农工商无论是谁有缘获得这本书,都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王者。

要是有作为的帝王获得这部书,将缔造出远超汉唐之盛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