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1 / 2)

清晨,初升的太阳像个月科里的婴儿,被厚厚的云层呵护着。

“喔喔喔”的啼叫声,在距离四九城直线仅有八十余公里的云霞岭的山坳间回响。

这里地处山区,地势最高的百草畔南麓海拔2000多米,即便是三伏天,早起的时候依然能感觉到丝丝凉意。

厚厚的云层将村落笼罩其间,隐隐约约间只能看见一些青石土瓦。

唯一清晰的是一条从山坳里蜿蜒而下,满是黑色煤灰的乡间土路。

未几,三双黄胶鞋和一双“山鞋”先后探足,踏碎了云雾,仿佛卷起了舞台的幕布。

布质、圆口、左右脚通穿的山鞋停顿、转向,清脆的声音随之响起:“排骨,我来挑啊!”

“没事,还不累。”

“咱们去前面拐弯那,后面有马铃声!”

一双尺码最大的黄胶鞋顿了顿,洪亮的男声提醒道。

“噢!”

山鞋前移,继而出现一条黑色的缅裆垂裤和黑色的绑腿。

绑腿缠得很高,直到腿弯下面,勒出两条笔直的小腿。

往上则是有些窝囊的裤腰和一件蓝底白花的右开襟褂子。

褂子有些小,衣领附近的袢扣没有系上,露出一截白皙的脖颈和两条齐肩的羊角辫。

继而是一张小麦色的椭圆形脸庞,一双比杏核眼略细一点的柳叶眼和两条柔和中带了些许曲线的平眉。

也许是沾染了山间的云雾,也许是反射了阳光。

女孩蓄满了青春、活力的眼眸中漾着七色的流彩,回转间,顾盼生辉。

她叫吴静怡,不知道家里的长辈给她起名时,怀有怎样的愿景。

也不知道这位长辈看见她手里提着一条一米多长的枣木棍子,随手挽了个棍花的模样,会不会气个倒仰。

三双黄胶鞋们紧跟在“山鞋”的后面,鞋帮处的绿裤脚绷着颜色各异的补丁。

这个时代的人喜欢军装,绿裤子和武装带几乎是每个年轻人的必备。

从山上下来的韩梓北、秦爱民和岳浣溪就是这样的打扮,只是上身的衣服有所不同。

秦爱民穿着海军衫,韩梓北和岳浣溪则是普通的布衫。

吴静怡的褂子和缅裆裤,是用布料换了土布,求老乡帮忙做的。

她舞着棍花,走在一行人的前面,所有出现在她视野里的生物都逃不出她的魔掌。

韩梓北三人挑着七尺长的桑木扁担,扁担下是用木头箍成的水桶。

岳浣溪跟在他身旁,荷叶头低垂遮住了脸颊,一件白衬衫的中上部分挺拔翘立,随着身体的呼吸,微微起伏,颇为壮观。

韩梓北的目光掠过险峰,看向抿着嘴、一声不吭的女孩。

这个让原身魂牵梦绕的女孩,和走在最前面的吴静怡,无论是名字、长相还是性格,完全是两个极端。

吴静怡的长相极其符合这个时代人的审美。

脸型圆润大方,眉眼舒展,但是性子却像是得了多动症似的,一刻都不愿意闲着。

而岳浣溪洽洽相反,长了一张狐狸脸,一双眼睛灵动异常,却很少说话,只比自闭症强一点。

“哗楞楞、哗楞楞!”

铜铃声越发清晰,四人紧赶了两步,在山路的拐弯处停了下来。

只见一个穿着夹衣夹裤的中年男人牵着一匹马骡从山上走了下来。

骡子背上左右各驮着一个荆条编成的驮筐,随着骡子每走一步,都会从缝隙里洒落一些煤灰。

“呦!你们这么早下山啊!”

中年男人看见让路的几人,放缓了脚步,咧嘴一笑。

“嗯,二叔,您早啊!”

吴静怡的眉毛一扬,左面的脸颊下现出一弯酒窝。

“我帮你们捎点东西啊!”

“不用了,二叔,没多沉!”

秦爱民摇了摇头,咧着不小于顾南星的大嘴笑道。

“可不,煤多沉啊!”

二叔打了句哈哈,笑着拐过了山路。

“咯咯咯!”

“还笑,不怕吃一嘴的煤灰啊!”

韩梓北拿起扁担,勾起木桶,来到山路的中央。

木桶里装了两坛蜂蜜,相比之下,蜂蜜加上坛子还没有木桶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