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建立礼贤馆29(2 / 2)

仗打起来的时候,大伙都在保命,没谁会去顾及这些小事儿,但朱元璋正在抓典型,那小子也只能认栽了。

一般杀个鸡儆个猴目的就算达到了,但朱元璋觉得这个鸡太小,必须杀个大的鸵鸟才能儆到所有的猴,他的目光转到了徐达身上,批评徐达带兵无方,纵容手下违背禁令,必须连坐,那位士兵的班长、连长、营长、团长、还有你这位师长一起全都给我绑了。

苦肉计能瞒过大部分人,瞒不过智囊团成员。就像黄忠瞒过了江东八十万将士,瞒过了曹操,没能瞒过徐庶和诸葛亮。

李善长就是智囊团的团长,自然很清楚内幕,带领所有文成武将一起向朱元璋求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又是用那句永远不会过时的话做了个顺水人情便一笔带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这次暂且记下,看你今后的表现。表现不好,老账新账一块算。”

当领导的也不容易,不会玩点套路还真混不下去。

其实朱元璋的心里跟明镜似得,他哪舍得杀徐达,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他还是很清楚的,特别是对于他这样一个顶级的军事天才来说。

用徐达来配合演这场双簧戏的目的,无非是想警告其他人,就连徐达这样忠厚又有本事的将领朱元璋都舍得杀,俩人还是一块出来打工的发小,朱元璋都不记情面,看来这次是动真格的了。惹不起!惹不起!

效果很好!

这件事情之后,朱元璋的军队在周边都被老百姓口口相传,这是一支值得老百姓信赖和依靠的好部队,年轻人投军都来投朱元璋的部队,老百姓也都很支持朱元璋的部队做任何事,这种无形之中建立起来的信任给朱元璋的部队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起码不会担心后院起火和祸起萧墙的事情发生。

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啊!老百姓的嘴就是最好的宣传单。

第三件事是“养士”。所谓养士就是招募读书人。

一个公司要想发展壮大,除了要有能够提拳头打架和叉腰骂街的人,还得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舞文弄墨会写工作总结的人才。

但朱元璋的这个公司明确规定,文人只允许他在他身边转悠,其他人不允许养士。

因为武将一旦跟文人混在一起就会发生巨大的化学反应,搞不好会有毁灭性的灾难,跟原子弹的核裂变似的。

但要如何界定谁是文人,谁是武将呢?

武将首先要具备武夫的基本素质,要区分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一言不合就开干,说话带脏字,见谁不服就拳打脚踢,打过群架砍过人的基本都算得上武将。

文人就不太好区别了,说话不带脏字儿的不一定是文人,还有老实人和哑巴;胆儿小的就不敢打架。还有就是有些伪君子,本来素质就很低,文化也不高,满嘴的仁义道德、之乎者也,很具有欺骗性,你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真本事。

估计当时朱元璋收集谋士的方法是先看名气,再看文凭,三看长相,是看言语。

名气大不大?当时没有电脑,你根本百度不了,主要是看当地老百姓对他的评价,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老百姓认可了基本就八九不离十了。因为谁帮老百姓做过好事,老百姓就会感激谁!还会会帮忙宣传你好人好事的先进事迹,这是不成文的潜规则。就像智多星吴用一样,转为乡里的人化解家庭纠纷,时间久了就成了军师。

文凭就是看你参加科举取得的成绩,是秀才、举人还是进士?成人教育的文凭也认,是孝廉的都可以算。

长相这个就比较直观了,要么就是长得很帅,要么就是长得很怪,想我这种相貌平平的人一般是入不了围的。长得帅的就不说了,长得比较奇怪的(也俗称丑,丑要丑得有特点)也不少,比如:晏子、庞统、杨坚,还有朱元璋本人,从成功学的角度,史官都会想办法美化,但从美学的角度分析,这几个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比较倒胃口。

语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科学研究证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什么?思维就是古代人所谓的“心”。有没有真才实学?有没有临危不乱的勇气?有没有经天纬地的智慧?都能通过说话体现出来,有口吃的人才是通过写出来的。

如果你七天憋出六个字,你就算是说破大天也无济于事。

张士诚最后败给朱元璋,除了张士诚说的“运气”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在选拔人才上,有这样一句话形容张士诚在选人用人的不足,“丞相干事业,专用黄菜叶,一朝西风起,干瘪。”他下边的几个谋臣分别姓黄、姓蔡和姓叶。

朱元璋从安徽到江苏再到浙江一带,先后招纳李善长、冯国用、朱升、杨宪、宋濂、刘基、叶琛、章溢等文人,并在应天盖下一座楼给这些文人谋士居住,这座楼叫做礼贤馆。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人才公寓。

这帮人当中刘基是个不可多得人才,他不仅在当时很有名,到现在也很有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