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孟浩然 夜归鹿门山歌(2 / 2)

我也坐船往回走。

到鹿门时,月亮已经升起,月光照射下,树丛中可以看见有烟雾缭绕。

不知不觉,就到了昔日庞德公隐居的地方。

石门里面无人住,松间的小路也没人走,显得空荡幽寂。

只有某个人自己独自来去。

这首诗有点像是记流水账,从渡口到庞德公的归隐处,原文唯有“喧、寂寥、幽人”几个字,才算是有了情感。读起来干巴巴的,思想情感都没有归处。

飘忽在空而不能着陆。

而且,最后一句的幽人,也没有意义,有了上句岩扉松径长寂寥,后面直白一点,用,某人,其实更平实。改过之后也一样。

返璞归真,大道至简,是文字最高深的体现。

二,

山寺钟鸣天已暮,

渔梁渡口尽争渡。

渡翁日夜去复来,

常去常来何所故?

天下熙熙为利来,

行人袋里将何住?

船资捐助数无计,

渡者谁知心错付?

1,山上寺庙钟敲响的时候,天色已经到了黄昏。

2,渔梁渡口,人人都争着过渡。

3,船家日夜送人接人,去了又回来。

4,他常常去常常来,为了什么原因?

5,很简单。天下熙熙,为了利益罢了。

6,船家得了过河费,坐船的人,他们兜里的钱去了哪里?

7,过河费,寺庙中朝拜所捐赠的钱,数不清,没办法计算。

8,争渡的人,有谁知道自己做的事是无意义的?

这样子写,与原作者的思路,简直南辕北辙,风牛马不相及。但是,中正反而觉得,这样子写,才与第一句地“山寺”与后面的“争渡”,表达出来。

争渡,这个词很有意思。除了解释为过河,用空门的说法,还可以解释为,人在红尘中争渡,从生到死,生就相当于上了船,死就相当于下了船,通过红尘这艘船,去向彼岸。

船家渡人,过河人也在渡船家,二者是相依相存的关系。

只不过,去寺庙捐助,却未必能够渡自己,未必有意义。许多人都说有神,神在哪里?恐怕没有人见过?是真是假都没有结论,捐赠的意义在哪里?

真心错付。

有的人,大概是心灵缺乏寄托,想给内心找一个寄托。

有的人,可能是做了良心有亏的事,想要寻求心灵安慰,所以借助捐赠来减少愧疚。

有的人,或许是生了病,或者当前际遇不好,想要得到“不可言说”的帮助。

有的人,也许另有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寻求心灵帮助的人,通过这种另类的心灵暗示,确实可以得到某种安慰。

如果是求实际的,大概就要失望了。石头人,不会赐予你什么。

世人无知。

在这个世上,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渡自己,虚无缥缈的东西,是脱离实际的,不可信的。即便有些人所谓的见过什么玄妙,我认为,那是巧合。

石像有神力,那是玄幻小说中的修仙,而不是现实世界。

唐诗之中,有很多都是参禅问道的诗,但是,以我的见解,那些人都离道十万八千里。

内心都没有能够通达,连真与假都看不透,还谈什么求道呢?

要求道,先要见真实。

新书不易,请家人们投点推荐票,求收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