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灭蜀91(1 / 2)

两方奏折很快传回了汴京城中。

朝廷起先并没有同意戚云的回京要求。

可在他的连番上书之下,陛下这才“勉为其难”地答应。

同时昭告郡县,妥善礼待。

戚云此时极尽人臣之殊荣,每过一地,百姓皆欢迎。

此时的秦军,在听闻戚云离去之后,立率大军来攻。

可却屡打败仗,甚至连所谓的白芨,都饮恨而归。

杨旦此时正看着杨昊的奏折,台下站着朱相与魏相。

这两位在宫闱政变之中居功甚伟,这才拔擢为相。

“两位,你们也看看吧!”此时的杨旦,挥了挥手,示意将奏折呈递。

内侍将折子捧给了两位相国。

“忠臣,贤臣,我看是逆臣吧!”

“朕给了他机会,朕不是没给,可就这样一番话,就想要打发我吗?啊!”杨旦震怒道。

没看到如今的戚云吗?

他极尽殊荣,这就是在告知,若你学了他,只会更加荣誉。

朕不是没给过你机会,只是你自己做贼心虚。

两位大人并不敢接话,而是仔细地扫视了奏折。

说得倒是情真意切,可秦使的情报十分详细。

现如今这般,还不是心存谋逆。

“陛下,如今北境藩王暂未平定,若调集重兵南下,实属不智啊!”魏相劝慰道。

如今蜀王这般做,说明他此时并未打算谋逆。

若他真举反旗,只会对大周不利。

“如今之大周,犹如紧绷之弦,轻取措施,易使如今优势荡然无存!陛下,慎重啊。”朱相说道。

大周民力暂复,国力渐强,北境局势渐渐明朗。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可若再陷入战争泥潭,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

就算攻下蜀地,又有什么作用呢?

还不是恢复到之前的状态罢了。

南楚,喜庆,大周三方而角力。

为一鸡肋之地而废全局,实属不智。

杨旦望向两人,说道:“那该如何对待蜀王?”

如今蜀王谋逆之心昭然若揭。

他这般做,不过是给天下人看的。

因为他也知晓,如今大周民力凋敝,可若想要鲸吞四海,太难了。

且如今局势尚不明朗,贸然入局,胜败未知。

还不如以逸待劳,静待时机。

蜀王这般积蓄实力,若是与西秦,南楚,甚至是北境藩王相勾结,迟早会成心腹大患。

要说这其中的好消息。

西秦愿意与朕合作。

南楚正与越国相争,无暇他顾。

而他并未打算与赵王逆贼合作。

甚至为了表示忠心,还将北境使者一同扣押至京城,等待陛下发落。

如今蜀王五万大军,甚至手中还有一支不输于影卫的谍报机构。

已完全成了气候。

“陛下,为今之计,当安抚蜀王,同时令部队驻扎江州,以防有变!”魏相说道。

杨旦点了点头。

蜀王此番态度,不是说明他不反,而是说明时机暂未成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