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朝廷的决断(求月票)89(1 / 2)

因为无论如何,他首要解决的矛盾,便是北境的废太子。

传国玉玺还在他的手上,若他逃脱了,自己的正统性必然会受到怀疑。

到时候振臂一呼,也定然有人跟从。

在解决北境之后,他才会解决另外的藩王。

毕竟,魏王,晋王等藩王在北境战乱之时,趁机脱离了朝廷控制。

并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割据势力。

只是当时情况紧急,朝廷无暇他顾。

而现如今,他们的藩地就在北境,北境藩王平定后,便可顺势将他们收拾。

何苦要调集大军南下呢?

至于皇帝让殿下回到京城,他敢吗?

如果别人涉嫌谋反,陛下一道圣旨,便就感谢圣恩,引颈受戮。

而说蜀王涉嫌谋反,朝廷有这个胆子吗?

因为现如今的蜀王是真有这个能力谋反。

也正因如此,朝廷才会更加妥协处理与蜀王的关系。

动武是不可能动武的。

只会加强对蜀地的渗透以及蜀地的各种管控,以控制蜀地的发展。

可这两个方面,都难如登天。

如今的蜀地,已经无需依赖大周。

就地理位置而言,一旦占据蜀道,那平叛压力,简直难以想象。

为什么要去逼着人家造反呢?

而对于蜀王来说,造反也是弊大于利。

还不如趁着此时,积蓄力量。

待到时机成熟之际,那就是真正的一遇风云便为龙。

坐稳那个位置,是需要实力的。

你看如今的魏王,没有实力,就算坐上那个位置,又有何人去臣服呢?

“所以,诸君切勿多虑,殿下心有沟壑,我等仅需做好本分之事,待殿下振臂一呼,正是勠力之时!”他看向了各位,而后说道。

“谨受教!”在场众人听闻此话,恍然大悟。

那脸上的颓废之情,尽皆消失。

而后便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而此时的杨昊,躺在自制的摇椅上,揉着脑袋。

如今这個局面,已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

解释?

怎么去解释。

一旦猜忌链形成,就必然无法解决。

中央与地方,藩王与皇权,从来都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即便是自己作为穿越客,也无法让皇帝消除疑虑。

投降?

投降就能获得平安,太天真了。

从来没有比死人更加安全的他必须采取措施自保。

“董宪!”杨昊喊道。

“奴才在!”

“着令唐斌,吐蕃与大理互市的要求,本王允了!”杨昊道。

在切实感受到杨昊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后,这两国都向杨昊抛来了橄榄枝。

中原各国对待少数民族普遍是防范姿态。

即便本身民族众多的南楚,对大理也是时常袭扰。

至于这两国,身处高山深壑中。

民穷地乏,若派大军袭扰,实在是得不偿失。

而对杨昊来说,这都是绝佳的地方。

反正只要有钱,在哪里不可以当大爷呢?

同时,与这两国合作,也能保证杨昊的后方问鼎。

“记住,民族平等是本王的政策,切忌欺负百姓,即便是商品购买,都要符合事物原价!”杨昊嘱托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