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掌握整条产业链52(1 / 2)

古话讲:臣不密则失身,君不密则失国。

早在逃难路上,赵承成就关照村民,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听的不要听,对外人更是如此,最好一个字也不要吐。

因此汪银城在赵家村里住了几天,除了他亲眼所见——其实也是赵承成想让他看见的——之外,其他情况他竟是一无所知。

其中就包括染坊。

古代手工业虽然比较简单,但产业链还是有的,丝绸这种高端产品尤甚,至少需要缫丝、纺织、熨烫、印染等几个步骤。

其中,纺织是在赵家村织坊的纺织机上完成的。

熨烫正好可以利用高炉的余热。

以上两项核心工艺流程,都在赵家村解决。

而缫丝和印染两项,赵承成则安排到了龙集寨和高湖台。

龙集寨临近生丝产地,运输成本较低,故而承担缫丝,即将蝉蛹融化,煮出蚕丝,并进行加工、整理等工序,产出的即为生丝,可以上织机编织。

高湖台则位于洪泽湖下游,方便倾倒印染产生的废水。

按理说,这年头的染料,要么是从植物提取的,要么纯矿物质的,除了少数几种特殊染料外,对环境的破坏有限。

但赵承成就是看不惯村子前面的湖水变成各种奇怪的颜色,便将染坊安排在了高湖台。

缫丝厂,因为还没收购蚕蛹的渠道,万事俱备,但还没有运营。

印染厂,由于设备简单、工艺单纯,倒是很容易就能投产,只是现在能够采购的染料,尤其是质量过得去的,就只有红色而已。

因此,甚至在在首批素绸生产之前,赵承成就已经决定好了成品的颜色——最纯粹,也是最鲜艳的中国红。

而这一切,一直到赵承成亲口介绍之前,汪银城还什么都不知道!

这让汪银城有种被隐瞒的感觉,可转念一想:自己和赵承成合股的只是织坊的生意,缫丝、印染这种上下游的产业,的确和自己没有关系啊……

想到这里,汪银城竟然有些释然:“赵村长准备得倒是妥当,怎么也不跟我打声招呼?”

赵承成坦然道:“我也是有话直说。汪员外家大业大瞧不上我这些钱,可我还得养活这么多人,不多在绸缎里抠几分银子出来,怎么行?”

这话,村里人听来一头雾水。

但在汪银城这个大商人耳中却是门清。

一匹上好的绸缎,零售价大约是五两银子,其中蚕蛹值一两半、缫丝值五钱、纺织值二两半、印染又值五钱。

占价值最高的纺织,赵承成和汪银城二一添作五,大约一人能赚其中的一半利润。

而其他部分的利润,除了作为原材料的蚕蛹,必须从外采购之外,缫丝、印染的钱,赵承成都想赚了。

那么多人,靠着赵承成活命,他想多赚点钱,也情有可原。

“罢了,罢了。”汪银城释然一笑,“让赵村长多赚点,也是应该的。嘿!都说无奸不商,看来赵兄要比我这个奸商,还要奸不少呢!”

“好说。”赵承成也笑道,“我一开始不是说了吗。咱们是‘公平’交易。我多出力,多赚钱,不应该吗?”

汪银城只能看到赚钱的这一方面。

但其实,赚钱还在其次。

更为重要的是,赵承成要捏住整个丝绸产业的命脉,不能出现被谁卡住某个环节,就让整个产业瘫痪的状况。

为了加速发展,赵承成这段时间可没少得罪人。

朝廷、官府、盐商、水匪……得罪了一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