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新赵家村,拔地而起!(2 / 2)

崇祯十四年,淮河南北大旱,稻、麦几乎颗粒无收;

而朝廷加派的辽饷、剿饷、练饷却是一文不少……

至此百姓纷纷南逃,洪泽湖边上的土地,也就荒芜下来了。

“也就是我们这些老的、残的,跑不动了,只能钓鱼充饥,留在这里等死吧!”垂钓老人说道。

“那么本地的父母官,就没有劝农开垦的举措吗?”赵承成追问道。

两个老人面面相觑:“有倒是有,县衙门口贴过几张告示,也就没了下文……唉!没有种子、没有农具,就连人都没有……地方上的富户,还一个劲地压价买地,谁还有心思垦荒?”

赵承成越听眉头越紧。

这两个老人说话朴实无华,却道尽了明末危局。

人口逃亡、通货紧缩、土地兼并,活脱脱一出末世景象。

可赵承成,却要在这末世之上,闯出自己的名号!

他定了定神:“这里是风水宝地,浪费了可惜。不瞒两位老人家,我等是从北边逃难来的,手里有些银子,不知道哪里的地皮便宜一些,我也想买些地,就在这里扎下根来。”

一旁赵同瑞、余庆祥互相对视了一眼,似乎在问:赵大哥不是说要去江南的吗,怎么又想在洪泽湖安家落户了?

但一路上的经历,让他们对赵承成产生了绝对的信任——只要是他做出的决定,必有道理、必然成功,照样执行就好了。

果然,这一次,赵承成又猜对了。

只听那两个老人商量了几句方才回答:“要地么……其实也不用买。咱们老哥俩脚下的这块地,就是没主的,你想用,就占着好了。有空到县爷那里通报一声就行。”

无主之地?

赵承成又追问了几句,这才知道,这里的一片滩涂,是淮河改道之后,近两年从洪泽湖里冒出来的。

这里地势低洼,谁也不晓得什么时候又会沉入水中,因此也就没人敢来种田,成了一块没有人种的荒地。

“天助我也!”赵承成一拍大腿,“多谢两位指点。日后晚辈必有重谢!”

“重谢就免了。就是咱们家有几间倒了一半的破房子,这位官人既然要落户,就少不了造屋。能不能把这几间房子的砖瓦木料买了,也正好用得着。”

“好说好说。”

赵承成立即喜笑颜开地答应下来,让余庆祥取来十两银子,又招呼起五十多个弟兄,跟着那两个老人去购买建材。

等他们带着买来的建材回来之时,老赵头已选好了几处水深的泊位,将五艘漕船停泊妥当。

又用漕船里的几张小渔网,在洪泽湖里打起了几十条大鱼,放在火上烤得香气四溢,让全村老小大半年来,吃上了第一顿安心的饱饭。

第二天,赵承成又带了八十两银子,去了一次洪泽湖边上的宝应县城,采购了粮食、补充了建材。

又顺便买了不少编织渔网所用的麻绳、梭子等材料和工具。

从此,一座崭新的赵家村,将在这片河湖之交的新兴土地之上拔地而起。

大明王朝这台故障腐朽的机器上,终于被安装上了一枚崭新的齿轮。

齿轮转动。

或许会让机器重新运转?

又或许会带来重生前的彻底毁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