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豪华的会议阵容75(1 / 2)

接下来几天,李奇维按照自己写的名单,接连迎接前来参会的学者们。

除了已经非常熟悉的卢瑟福、威尔逊、爱因斯坦外,剩下的都是通过信件交流认识的。

其中有几个人,是李奇维根据脑海里的资料,主动联系邀请的。

至于更多的人,就被他无情抛弃了,他现在可没有时间跟小卡拉米玩。

格罗斯曼给自己回信,他已经放弃物理转行数学了。

理由是学物理拍马也赶不上李奇维和爱因斯坦,所以这次没有来。

他放出豪言,以后有数学上的困难,都可以找他求助。

李奇维哭笑不得,只能随他了,反正自己以后肯定会和数学家打交道。

他又检查一遍名单,看是否有遗漏,上面清楚地记着各人的信息。

物理领域:

1、爱因斯坦:22岁,现为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生,1921年诺奖。

2、卢瑟福:30岁,现为加拿大院士、麦吉尔大学教授,1908年诺奖。

3、威尔逊:32岁,现为英国剑桥大学讲师,1927年诺奖。

4、理查森:22岁,现为卡文迪许实验室助手(卢瑟福带来),1928年诺奖。

5、劳厄:22岁,现为德国哥廷根大学学生,导师伦琴,1914年诺奖。

6、郎之万:29岁,现为法国巴黎大学博士生,导师居里,无诺奖。

7、玻恩:19岁,现为德国布雷斯劳大学学生,1954年诺奖。

8、马可尼:27岁,现为意大利工程师,1909年诺奖。

9、密立根:33岁,现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助理员,1923年诺奖。

化学领域:

1、哈伯:33岁,现为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讲师,1918年诺奖。(合成氨)

2、索迪:24岁,现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讲师(卢瑟福带来),1921年诺奖。(提出同位素)

3、朗缪尔:20岁,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1932年诺奖。(表面化学,白炽灯)

4、格林尼亚:30岁,现为法国里昂大学博士,1912年诺奖。(有机化学)

除了以上这些人,还有索尔维邀请的比利时本土的青年学者,加在一起二十多人。

看完这些信息后,李奇维突然脸色古怪,然后摇头低笑。

后世的研究者们,估计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李奇维就是随便举办一场会议,怎么就能精准地找到这些诺奖大佬的。

难道说像磁铁一样,大神之间都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诺诺相吸。

但是此刻嘛,参会的人,目前怎么看都不是一个等级或者体系的。

有本科生、博士、讲师、教授、院士,甚至还有工程师。

就像一锅大杂烩,被李奇维强行放在一起。

而且现在可没人知道这些年轻人未来的成就。

在真正的大佬眼中,这可能就是年轻学者间的一次自娱自乐。

物理领域还好,基本都是熟人,而且有李奇维在,注定水平不会低。

化学领域他又就不熟,他倒是想把门捷列夫邀请来,可惜还没那个面子。

李奇维不是很在意外人的评价,反正这也只是第一次尝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