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汉之死37(1 / 2)

【汉相致仕自此始】

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刘病已收到一封退休的申请书。

想退休的人,叫韦贤。

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韦贤接替蔡义的班,以七十三岁的高龄,成为刘病已第三任汉相,受封扶阳侯。

如今,韦贤在汉相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五年。

按理说,汉相位列三公之首。在这个岗位上,若没有出错,定会干到死去的那一天。用现在的话说,汉相这个岗位属于终身制。只要你还活着,就要努力工作。

韦贤却打破常规,主动申请退休。而,他的退休理由充足:年老多病。

此时,韦贤七十八岁高龄,年老体弱是真的。但,你说他多病,他的精神还特别好。毕竟,他后面还多活了四年,直到八十二岁的高龄去世。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大儒韦贤,不想在汉相这个岗位上,干到去世那一天呢?

个人认为理由有三个。

其一,韦贤是真的老了,干不动了,想要早点退下来,给年轻人机会,也让自己享点清福,走完最后的余生。

其二,韦贤是一代大儒,懂取舍,更懂居安思危。

其三,不愿卷入朝廷风波。自从霍光去世,朝局越发复杂。他看到皇帝和霍家必有一场风波,为了不被殃及,提前退休,功成身退。

面对韦贤的退休申请书,刘病已会怎么处理?

毕竟,自从大汉建立一百多年来,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知道的,真的是韦贤病退。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帝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刘病已就会背上一个骂名。史料告诉我们,刘病已是这样做的:批准了韦贤病退申请。

刘病已见韦贤近八十多岁了,汉相这个岗位工作量太大,的确不适合这位老人继续工作。接下来,刘病已要解决一个新问题:高干退休后,生活如何保障。

刘病已是这样做的,不仅给韦贤崇高的社会地位,还赏赐他一百斤黄金让他安度晚年,衣食无忧。

一百斤黄金,够韦贤晚年生活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来看一下西汉时期的黄金购买力。

西汉时的运算比率是这样的。

一两黄金,重15.4克。一百斤黄金,等于50公斤,等于3264两。用现在的换算法,西汉一两黄金,等同于现在六十多万。用六十多万乘以三千二百六十四,足有一百多亿。

这个数字,虽然与现在还是有差异。难道不足以韦贤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吗?

刘病已对待为大汉做出杰出贡献的韦贤,给予了高薪。这,不仅是对韦贤的肯定,还是对他的尊重。

韦贤,留名青史,也开启了一个先河:汉相致仕自此始。

汉宣帝也给后世开了一个典型参考案例:如何对待身居高位,且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

值得提的是,韦贤病退后,他的小儿子韦玄成又以明经为相,辅佐汉元帝。汉代父子相继为丞相者唯韦贤、韦平两家。

进而,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重组朝廷领导班底】

韦贤病退,汉相的位置又空了出来。为了朝廷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汉相的人选又成为重中之重。

谁,来当汉相呢?

很快名单出来了,这个人就是魏相。

按理说,御史大夫升迁汉相,这也是惯例。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列侯。

魏相虽是御史大夫,但,不满足列侯的条件。他之所能够获得汉相的岗位,离不开刘病已刻意提携。

刘病已之所破格提携魏相,主要有两点。

其一,为人正派,不搞党争。

其二,魏相为皇帝解决了大将军悬而未决的事情,还夺了霍山尚书事的权力。

为了不打破礼制,遭受朝廷非议,刘病已结合前人以相封侯的惯例,提拔魏相为汉相,封高平侯,食邑八百户。

魏相升迁了,固有的御史大夫岗位空了出来。

谁,来接替魏相的原来的工作呢?

名单也公布了出来,这个人就是丙吉。

丙吉,可以说是刘病已第一个贵人。但,丙吉宽厚,不夸耀照顾皇曾孙那些事。刘贺被废,丙吉提议霍光拥立刘病已为帝。

刘病已初登帝位,大封朝臣,丙吉赐爵关内侯,担任光禄大夫。

皇长子刘奭被立为皇太子,刘病已要找一位老师教导儿子的学业。丙吉善律法,又是宽厚之人。他能够在一个岗位上,安分守己呆上十几年。不是能力有问题,那就是这个人性格沉稳,戒骄戒躁。

而,丙吉能够从小官吏,到千石高级官吏,历经风波不倒,这样的人,能力没有问题。

再加上,丙吉倡议拥立刘病己那些事。

这样的人,适合教育皇太子。

刘病已提拔丙吉为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刘奭学业。

这一次,刘病已以丙吉为御史大夫,是因为觉得这位老人,可靠且信任。进而,向朝廷释放一个信号:以太子师为御史大夫,进一步说明刘奭是指定的接班人。

就这样,外朝形成了以魏相、丙吉为首的朝廷班底。

魏相当上汉相,一个人就来找他麻烦。

这个人,叫赵广汉。

【赵广那些事】

赵广汉涿郡蠡吾人,故属河间。他进入仕途的起点很高,年少时,先后担任郡吏、州从事。

赵广汉为官期间,因廉洁通敏下士,名声开始显露。朝廷选拔人才,他获得举荐,迎来了工作调动:担任平淮令。

赵广汉在这个岗位上努力工作,廉洁奉公。朝廷考核官吏时,他得到最佳好评,工作又迎来变迁,被提拔为翟阳令。

翟阳归属颍川郡,离长安近。赵广汉因个人出色的工作能力,传到了霍光哪里。霍光将赵广汉召到长安,提拔他为京辅都尉。

从此,赵广汉跟着霍光混。

然,赵广汉运气不好,他碰上了一件事:汉昭帝驾崩了。

汉昭帝死了,皇帝的陵墓修筑监督工作归京兆掾杜建管。

杜建是新丰人,在长安为官早,资历老,根基深,为人十分霸道。赵广汉虽是他的上级,但,杜建根本没有拿他当回事。

杜建监督帝陵,利用职务之便,指使自己的门客,中饱私囊,干了很多违法乱纪,贪污腐败之事。

这件事正好,又被赵广汉抓住把柄。

赵广汉刚来长安,立足未稳,还不想因为杜建,得罪长安权贵。毕竟,杜建一个人是不敢去贪污,他的背后有人支持,且有一个很强大的利益链。

赵广汉面临一个难题:

管吧!容易得罪权贵。

不管吧!此事泄露,他也会遭受牵连。

赵广汉想了一个办法:先礼后兵。

赵广汉找到杜建,委婉地发出了劝告:你做的那些事,我知道。你若收手,我可以既往不咎。

面对赵广汉的忠告,杜建完全不当回事。毕竟,赵广汉没有什么大势力做为支撑。哪怕知道他干的那些事,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杜建,该拿,依旧拿。该贪,依旧贪。他不断试探赵广汉,在作死的边缘,继续贪污腐化,且加大力度。

赵广汉见自己的忠告,换来的是对方得寸进尺。这样能忍,以后还如何开展工作,在长安混。顿时间,赵广汉的暴脾气上来了。哪怕不做这个官,也要法办杜建。

赵广汉直接下令,抓捕杜建,开堂审问。

杜建没想到赵广汉敢抓自己,依旧趾高气昂,拒绝配合,不交代自己犯下的罪行。

赵广汉办理杜建,也遭遇了强大的阻力。很多权贵、豪强前来为杜建求情,阻挠赵广汉办案。

赵广汉为了争口气,面对强大的压力,依旧坚持自我,要杀了杜建。权贵、豪强见做不通赵广汉的思想工作。杜建的宗族、门客,想了一个办法:谋欲篡取。

赵广汉散布的眼线,很快,掌握了杜建党要做的事,以及主谋的人。然,赵广汉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做了一件事:震慑。

他派人直接找到主谋,开诚布公说了一句话:若计如此,且并灭家。

赵广汉走这步棋,令想要救杜建的人傻了眼。他们做这件事本来是很隐晦的,而,对手却知道他们所有的计划。赵广汉没有对他们痛下杀手,也没有将这件事上报朝廷。

主谋人是聪明人,通过赵广汉释放的这个信息,他得到了一个信号:赵广汉只诛杜建,不扩大事态,诛连其他人。

换句话说,赵广汉是告诉杜建背后的人。这件事,到杜建这里,就到此为止。

主谋的人密谋做那些被灭族的事,就是害怕赵广汉扩大杀怒,以杜建为核心,牵扯出贪污案背后的势力。

如今,赵广汉知道他们的计较,且主动交底。

杜建死了,其背后的人也不用担心被揭发贪污那些事。

如此,主谋者和赵广汉达成共识:杜建必须死。

就这样,赵广汉解决了第一个难啃的骨头,派出几名官吏,以贪污罪,斩杀杜建。

杜建背后的支持者、宗族、宾客,没有一个人敢去阻拦。

赵广汉用杀的方式,赢得了长安吏民的一致好评。从此,他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声:不阿权贵。

赵广汉也开始走好运了。

汉昭帝死后,刘贺被废,刘病已被立,赵广汉也是参与者,且很关键:定策。

刘病已初登帝位,表彰功臣,赵广汉被封为关内侯。

赵广汉从地方小令到长安为官,授爵关内侯,这无疑是一段励志传奇故事。按理说,只要他不犯错,在这个岗位上认真工作,哪怕不能位列九卿,也能成为两千石高级官吏。

赵广汉运气不好,他虽成为千石高官,但,属于外放,前往颍川郡担任太守。

从中央到地方,这无疑是一种被贬行为。他从颍川郡翟阳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颍川郡。不一样的,他从令,升迁为郡守,成为坐镇一方的封疆吏。

【三计定颍川】

有句话说得好,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赵广汉到了颍川郡,就任后,要处理第一事:郡内豪强势力。

郡内有两大豪强宗族,一位姓原,另一位姓褚。这两大宗族不仅横恣,还让宾客当盗贼。百姓被欺凌不堪,好几任太守,都拿他们没有办法。

赵广汉来了,原、褚也没将这位新郡守当回事,依旧干着违法乱纪的勾当。

赵广汉来到颍川郡,也没有急着对郡内豪强动手。相反,他先摸清郡内豪强的情况,后再以雷霆手段治理。

几个月后,赵广汉摸清楚情况后,觉得该动手了。

第一步计划,他用了酷吏的手段之一:杀。

首恶原、褚两家,直接被诛,郡中震栗。

赵广汉为了更好治理颍川,还要打击郡内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赵广汉先诛杀首恶,向郡内百姓表明态度。

接下来,他实行第二步计划:号召百姓揭发豪强势力的罪恶。

百姓被豪强欺压,心里有怒。但,考虑自身实力弱小,不敢反抗。赵广汉深通人性,他要做一件事,将百姓的愤怒给扩大。

为了避免消息走漏,百姓遭到豪强迫害,他想了一个办法:匿名举报。

进而,他发明了一个工具:举报箱。

据史料记载,这个举报箱是这样的:缿筩(口小,可入而不可出,用瓦或竹制成)。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抢打出头鸟。

百姓被豪强欺压惯了,检举、揭发第一人,容易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哪怕,举报成功,会不会被秋后算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