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火上浇油28(1 / 2)

诸葛亮在敌军行进途中发动突袭的战术,遭到了张飞的嘲笑:

“军师可知博望城在何处吗?俺告诉你,它在宛城东北。

“我军要在那里埋伏,万一宛城敌军出击,阻我退路,我们就回不来了。”

诸葛亮气定神闲地说:“正因为如此,所以敌军一定想不到,我军会埋伏在博望城附近。”

张飞嚷道:“俺问的是宛城,宛城!”

诸葛亮轻摇羽扇道:“新野与博望城都在白水河东岸,我军可走南阳郡东部小道,无需经过宛城。

“在白水河西岸的宛城守军,必须要渡过白水河,才能阻断我军后路。

“而宛城守军并不多,分出来进攻的军队,不会超过千人。

“我军只要派一支偏师,巡逻在白水河东岸,就能防止意外发生。”

伊籍从许昌回新野,走的就是南阳郡东部小道。

那小道其实不小,还能走马车,供军队行军足够了。

但当伊籍用智力255的大脑,搜索博望坡地形时,却添了一丝疑虑。

因为后世的地图也好,驴友的照片也好,都显示博望坡是一片宽敞的平原。

平原如何用火攻?

然而演义里确确实实写了火烧博望坡,如今诸葛亮也正准备这么干。

伊籍想不明白,凑在诸葛亮耳边轻声询问。

诸葛亮笑道:“机伯从哪里得知博望坡是平原?

“那里明明山丘起伏、树林密布、道路狭窄、芦苇丛生,正是用火的好地方。”

伊籍不说话,眼睛里的疑惑连傻子都能看出来。

诸葛亮道:“机伯不信,那我就带你去实地勘察一番。”

于是,诸葛亮和伊籍,在赵云和胡车儿的护卫下,换了农夫的衣服,悄悄来到博望坡。

这里纯粹就是荒郊野外,哪像后世,整个一平原,到处是农田。

伊籍明白了,他又被后世思维误导了。

两千年的时间,足够人们削山填谷、开荒拓地、改变地形了。

诸葛亮挥斥方遒道:“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

“敌军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焚其粮草。

“而主战场就在谷中低洼处,这里道路窄狭,两边都是大片芦苇,一旦火起,敌军逃无可逃。”

伊籍看向山谷,那山谷其实挺宽敞的,只是里面长满了芦苇,就中间留着一条狭窄的道路。

诸葛亮带着伊籍下到山谷里,在道路上看两边。

比人还高的芦苇,就像两面墙。

伊籍挤开芦苇,走进去。

突然脚下一软,跌倒了下去,扑倒一片芦苇。

再看脚上,沾满了烂泥,一直到膝盖。

伊籍趴在地上看。

那芦苇底下,全是烂泥,泥上还有薄薄一层水。

伊籍智力255的脑子咯噔一下,想到了后世一个灭火的方法。

“孔明兄,你可听过‘以火灭火’之术?”

诸葛亮摇头道:“闻所未闻。”

伊籍道:“这种灭火方法,常用在北方草原上。

“那里风吹草低见牛羊,就像这里的芦苇丛一样。

“秋冬季,牧草干燥起火,一烧就是方圆几百里,甚至更多。

“草原上根本没有足够的水来灭这样大的火,但牧民却有办法。

“他们割下身边的牧草,拓出一片立身之地,然后点燃外面的草。

“火焰往外蔓延,等到与野火相遇,两股火线合二为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