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税收(1 / 2)

对于袁家父子背后的敌意和阴谋,李清一无所知。通过拜访袁府,李清看也袁家并非外界传闻的那般蛮横无理,因此很快便将自己原先的戒备心态抛到了九霄云外。

如今,县里的官吏们已被他治理得服服帖帖,百姓们也都安居乐业,过着平静而淳朴的生活。小县城的太平景象让李清不禁感慨万分,原来治理一方竟然如此简单。每天只需批阅一些公文,发布几条命令,一天的光阴就这样轻松度过了。回想起自己前两世的艰辛,李清不禁暗笑自己的愚钝。

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李清便投入到孟寅传授的武艺修炼中。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在体内凝聚出了一丝微弱的真气。这让李清欣喜若狂了好一阵子,仿佛找到了新的人生乐趣。然而,对于孟寅来说,这只不过是修炼过程中的一个小小里程碑,但看到李清如此高兴,他也由衷地为他感到欣慰。

除了练武之外,李清还密切关注着朝廷的动向。他发现当前朝局依然由清流一党主持,国家上下一片祥和。显然,那个臭名昭著的杨喜尚未得势。然而,李清也清楚地知道,离那段黑暗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尽管心知肚明即将面临的灾难,但身为一个偏远小县城的七品县令,李清也明白自己此刻的无能为力。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晟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败的终点。有时候,他为自己的渺小和无力感到悲哀,但转念一想,这一切并非他的过错,着急也无济于事。他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无法提前阻止那场灾难的发生。因此,他逐渐学会了接受现实,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未来。

李清明白,自己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地治理好松县,让这里的百姓能够过上一段安稳、幸福的日子。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九月中旬已至,秋老虎的余威仍在,天气依旧炎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日,李清正在二堂里埋头于案卷之中,思索着如何妥善地裁决那些犯了事的百姓。就在这时,田文镜急匆匆地闯了进来,一脸的焦急。自从上次的事件之后,田文镜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在没有李清的支持下,他在县衙里根本无法立足。因为自齐远以下的人都将他视作了告密者,这使得他不得不完全站在李清的一边,成为了其忠实的得力助手。

看到田文镜满头是汗地走了进来,李清忙招呼他坐下,并命人取来茶水。他关切地说道:“田师爷,您也上了年纪了,这么热的天怎么不在屋里歇着?有什么事情吩咐衙役们去办就行了,何必亲自跑一趟呢?”

田文镜感激地接过茶水,谢过李清的关心后,才一脸凝重地说道:“大人,这件事属下是不得不亲自去跑一趟啊。我们县里要上缴到府里的税银除了粮税之外,还包括一些商税等其他税种。按照往年的惯例,这个月就应该有一些税银陆续交到县衙里来了。可是今年直到现在,还没有多少人将税银交到衙门里来。我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这才亲自去临近的县城和乡里查问情况。”

李清虽然知道知县的考核主要还是看税收是否足额,其次才是刑狱等方面的工作,但他并不是一个过于看重这些的人。他笑着安慰田文镜道:“田师爷,您也别太心急了。许是百姓们看着天气炎热,不愿顶着烈日出来交税,所以才晚了几日而已。今年我们松县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百姓们的日子都好过了,难道还会少了给衙门的税银吗?”

田文镜听了李清的话,眉头紧锁,忧色更重:“大人,此事蹊跷之处正在于此。今年年成明明甚好,然而当我向百姓催缴税银时,他们却支支吾吾,推三阻四。这几日我走访了四五处乡里,却只有寥寥十多户人家愿意交出税银。”

“竟有这种事?”李清也感到意外,他知道百姓对官吏素来怀有畏惧,通常不会无故拖欠税款。除非确实无法负担,否则断无可能赖账。但今年年成显然不错,为何自己治下的百姓连县衙的师爷上门收税都不肯配合呢?思索片刻后,李清追问道:“你前往收税时,是否带了衙役同行?那些百姓都是如何回应你的?”

田文镜回答道:“我带了两名衙役同去,但无论我如何劝说,百姓们总是以家中无银为由推脱,恳请我宽限几日。大人您曾嘱咐过我们不得苛责百姓,因此我也只得无奈返回。”言语间似乎流露出对李清的几分埋怨,显然是在乡间吃了些苦头。

李清微微一笑,安慰道:“或许百姓们真的是一时周转不开,你也不必太过介怀。这几天你也辛苦了,回去好好休息吧。”送走田文镜后,李清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古代的普通百姓大都淳朴善良,还不至于像现代人那样使出偷税漏税的花招。

几日之后,田文镜再次向李清报告,依然无法收到税银,之前走访过的那些百姓也同样毫无进展。这让李清的内心不禁泛起疑惑:这些百姓究竟在想什么?每年都是按时交税的,怎么偏偏自己上任后就变了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