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攻略曲阜(四)81(1 / 1)

垂城而出的孔兴燮并未受到兄弟会的盘查,朱理的包围只是把曲阜五个城门堵住,不许大宗货物和人马经过,对于那些不走城门的人他可没兴趣都给拦住。孔兴燮带着仆人一路走来,吃惊地发现这快板贼的军纪简直好的不像话,简直可以媲美古书上记载的那些仁义之师,他向沿途几个孔家的庄头核实,虽然的确有公对公的勒索,可是那些当兵的的确秋毫无犯,甚至可以说待老百姓相当的客气,这让见惯了明末兵贼交替劫掠的孔兴燮不禁叹为观止。

对于军纪朱理作为一个现代人一直十分强调的,尤其是兄弟会的结构中高层多为山东人,底层多为河南人,现在又在山东的地面上活动,由此形成了对下层非常严厉的约束。

一路上越看越是心惊的孔兴燮被带到朱理的驻地的时候已经在心里认定这就是未来的王者之师,可是进了朱理的军营后却让他一愣。与其他营寨气度森严不同,这里与其说是个军营,更像是个戏班子,里面吊嗓子的、说绕口令的、压腿的、翻跟头的,热闹非常。更是在左右两个营帐里传来幼童们整齐的读书声?“杭、州、美、景、盖、世、无、双,西、湖、岸……”

孔兴燮向营帐中张了一眼,看到十几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正跟着一个军士对着一块黑色的大板子认字,这更是彻底颠覆了孔兴燮的认知。

带着满肚子疑惑的孔兴燮受到了朱理的接见,朱理知道孔家盘剥乡民,而且在后面的改朝换代中大概率做了汉奸,不过作为一个山东人,对孔府还是有些感情的,现在对方既然愿意谈,他还是很高兴的。

孔兴燮的谦谦君子之风给朱理的感观还不错,他见到朱理并未先去谈当前的战事,反而就一路的所见所闻向朱理请教起来,两人很快在仁义这个话题上得到了很大的共识,看到两人越谈越投机,范希文倒是在暗中摇头,这样的情景一路上已经多次发生。很有一些儒生因为朱理与兄弟会的仁义之举而来投奔,不过接触之后很快就不欢而散,甚至有的破口大骂,总之大家尿不到一个壶里。

不过形势地发展有些出乎范希文的预料,孔兴燮既然要勇闯贼穴,基本的功课肯定还是要做的,兄弟会的根本几条规则他还是知道的,这一点他也与父亲探讨过,如果兄弟会掌权,各级官员都由兄弟们担任,但是这并不影响孔家,因为兄弟会也有爵位,这不正好是为孔家准备的吗?至于以后儒门子弟不能做官了,其实也不是毫无办法,这治天下总是需要读书人,即便是兄弟当道,他们也需要读书人来辅佐,最后可能就是兄弟们靠着无私掌控官府的大局,而儒生则凭借学识执行具体事务,虽然不如现在这样风光,不过县官不如现管,官场之上上官被架空也是平常之事。

孔兴燮本人特重孝道,所以对兄弟会这种不赡养父母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不过对方既然说了入会即出家,对标了和尚道士,他倒也没什么好说的。

在此共识之下,会谈的气氛一直十分融洽,直到说起了外面那些孩子的教育。

随着兄弟会的事业在山东各地的铺开,对读书识字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河南来的灾民中有一些是有文化的,他们感念兄弟会的救命之恩,大部分最后放弃了成见加入了进来。可是其他的读书人愿意投靠的就是凤毛麟角,身上有功名的更是一个都没有。朱理无奈之下只好大开门墙,只要是开过蒙的学生都可以拜入他门下学相声,而且学成之后也不强求他们成为兄弟断子绝孙,这样一下子收了不少徒弟,不过朱理哪有时间教他们相声,也就是挑了一些文字简单的太平歌词让师兄们带着他们认字罢了。

听到孔兴燮恭维自己重视教育,朱理点头同意,“我们说相声的说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学习这件事情上可是要抓紧。而且有句老话说的不错,‘马上可以得天下,马上却不能治天下’,将来这天下的治理还要靠他们这些有文化的人。”

兄弟会的大首领是个说书的,这种流言一直都存在,不过孔家父子对此嗤之以鼻,这天下哪有这种事情,不过现在朱理亲口承认,自然让孔兴燮大吃一惊,而更让他吃惊的是兄弟会竟然要用说书先生来治天下。

“那他们不学圣人之言吗?”回想起刚才看到的教材,孔兴燮有了一股不祥的预感。

“说书的为什么要学孔夫子的东西,你们是想把论语编成评书吗?”朱理十分奇怪地问道。

“说书当然不用学圣人之言,但治国如何可以不学论语?”

朱理点了点头,“儒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我们这里当然不会被废弃,比如这一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们兄弟们天生就自带为公的属性,不需要再去读你们那些书来克己复礼,所以学一些太平歌词来认认字就可以了,而且太平歌词里也有很多人生的哲理,多学学对人大有裨益。不信你看看我,我要说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能不认吗?我就是太平歌词学得多。”

朱理的形象孔兴燮无话可说,评书尤其是短篇评书里面含有人生哲理他也无法否认,孔兴燮还想到一件可怕的事情,那就是学评书肯定比学四书五经容易得多,这样一来,儒门的末日不就要来了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