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真我(1 / 2)

山间吹来一阵冷风,让少年回了神,他揉了揉眼,发现树下之人仍是自己救下的老者。

“真我?”

“真我,元神也,其居方寸之间。”

“而所谓回光,乃是见元神之光也,又称性光,其义乃是本性之光。”

“也就是世人熟知的明心见性。”

“自谓尝于静中内照,形躯如水晶宫,忘己忘物,忘天忘地,与空虚同体,光耀神奇,恍惚变幻,似欲言而忘其所以言,乃真境象也。”

“描述的就是这个性光。”

“各家各派修行之始,莫不在于此,而见元神方才是世人所谓的开悟,只是亦有层次高下之分。”

“而所谓的神入虚室,则只是见元神前的一个过程。”

“元神,性光,修行……”姜元初沉下心神,品味着这些对他来说陌生至极的词汇。

十四年间,他从未出过远门,一直待在这一州之地,他虽知道这世间有四海八荒,广阔至极,但从未亲眼见过,如今老者所言让他发觉自己好像偶然间推开了一扇窗户,见到了一片崭新而隐秘的天地。

他忽地想到了过往所学。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开头第一句他不知读过了多少遍,从小到大的先生夫子对此的解释却都大差不差,他也只以为是其是教人收心处事的学问。

现在看来,似乎远没有那般简单。

只是为何?

先生讲课之时,他曾多次与之对视,便知其并无半分藏拙之意,如此说来先生竟也不知吗?

姜元初想到此不免沉默,悲切之意自生。

那一位位先贤皓首穷经,毕生心血埋藏失落于历史之中,再不见天日。

各家祖师若还尚在人世,岂不悲哉痛哉?

即使是如今流传下来的经典,这数千年来也不知有多少名家注解,但种种互相矛盾之处,难以枚举。

一个字词有五六种写法和意思不足为奇,但一句话却能有几十种不同的解释……

他们这些后世之人,要如何在这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分清其中真假对错。

行错一步,便落入了门户之见,从此坐井观天,再听不进别家之言,岂不可悲?

种种猜测,最终化作一声长叹,姜元初发自内心的朝老者行了一大礼。

“多谢老丈教我。”

“当不得如此,老夫也是机缘巧合之下听一个游方道士说的,当不得真,当不得真。”老者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将他扶住,打了个哈哈,又补充道,“只是那道人临走前还赠了我一句打油诗,算是叮嘱,如今我一并说与你听。”

说完,老者又往门外走,到了门口侧着身子回望,抚须高吟:

“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师传莫强猜。

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

其声抑扬顿挫,却又空灵至极,明明此处并无山谷,姜元初耳边却仿佛听到了一阵阵回响,恍若来自云端之上,缥缈无踪。

“当谨记。”

姜元初略微拱手,顺势断了脑海中那一刹那自作聪明的想法,颇有些感激地看着老者。

却见老者抚须弄眉,洋洋洒洒道:“如何,老夫学得像吗?是不是颇有几分仙风道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