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一条产业链39(1 / 2)

  扶苏传给巴清的信里有简单提及过造纸的流程,巴清发现找不到人之后,立刻转变了思路。

  七国乱世,人才流离,或许他们要找的人早就离开了齐地。与其大海捞针似的继续找对方,倒不如拿着公子提供的简易流程找人改进。

  任何技术都不是发明之后就达到巅峰的,总有一代代人的改良。既然原发明者找不到了,那就跳过获得详细步骤这一环,直接开始改良。

  反正公子也说了,这个流程基本是完整的。只是制出的纸张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公子连改进方向都说出来,那还有什么难度?直接寻找能把纸张制作得更精细的匠人不就完了?

  巴清细细研究了造纸流程之后,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将纸浆原料打得碎、如何制作出更适合捞纸的纱网以及如何培养出手更稳的抄网匠人上。

  打碎纸浆需要改进的是工具,齐鲁之地缺什么都不缺改进工具的匠人。

  先不管他们能不能改进造纸工具,把人带回来再说。这里用不到,别的地方也迟早能用到。

  巴清带着数十个匠人家族集体迁移回了秦国。

  扶苏被她带来的人数给惊到了:

  “多少家?”

  侍者回话:

  “三十七家。”

  是三十七家,不是三十七人。每一家都是拖家带口而来,其中除却正当壮年的男女之外,更有老一辈匠人和新一代正在学习手艺的新鲜血液。

  虽然如今的匠人传承还趋于保守和封闭,讲究技术不外传,只在家中世袭。但扶苏觉得无所谓,只要想法子让这些家族壮大、人数增多就可以了。

  工匠在被打压的情况下,他们的作品大多售卖困难。为了避免自家人相争的情况出现,可能会选择只将技术传给其中一脉。

  可只要大秦对匠人的需求越来越多,那么人只会不够用,绝不至于传承者太少导致后世断代。

  现在他们只传自家人不要紧,家族人多了总有愿意外传的,或是愿意和别家一起讨论、分享与改进的。

  敝帚自珍并非好事,但想打破技术垄断须得一点点来。

  扶苏寻找匠人的事情并没有瞒着秦王政和蒙毅,是以扶苏看完传信之后,又递给闲着的蒙毅观阅。

  蒙毅看完后与有荣焉:

  “齐地只是表面和平,如今我大秦已经展露出了獠牙,自然有聪明人意识到齐地也已不如当初安全了。”

  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匠人愿意举族搬迁,谁都能看出来,日后秦国境内才是最安稳的地方。

  即便担忧秦国树敌太多被攻入关中,那也不要紧。巴清许诺将他们安置在巴蜀之地,那里有天堑阻隔,敌军很难攻进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