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0 哟?良心发现了?(2 / 2)

历史上,南明固然在军事力量上无法抗衡满清,但在经济体量上则要远远超过。

军民抗清决心也不可谓不小,前赴后继,一而再、再而三举起义旗的都不在少数。

后期更有孙可望、李定国、郑成功等原本应在体制外的力量加入抗清大业,都可谓一时名将。

在这种情况下,南明就算输,也不应该输得像历史上那样一败涂地,那样毫无抵抗。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南明内部矛盾复杂且尖锐,对于南明小朝廷里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抵抗满清而言,弄死政敌,对他们的诱惑更大。

“所以说,大明并非亡于义军,也并非亡于满清,而是亡于党争。”赵承成曾经不止一次的向自己的学生小福王朱由崧灌输这个理念。

明末党争由来已久,并且有着根本上的深层次原因,想要靠只掌握半壁江山且执政基础并不稳定的朱由崧来解决,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至少也得在他心里种下这么一颗种子,哪怕没法解决,也必须有分辩忠奸的意识和能力。

队伍一路前行,绕过几座山丘,一座县城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便是此行的目的地——仪真(明朝时名,至清时,因避雍正讳改为仪征)。

仪真行政级别不高,属扬州府辖下的县城。

然而仪真位处长江之畔,历史悠久,始建之期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更是名流荟萃、物华天宝,有江左名城之称。

可即便是这样一座繁华的城池,也在战乱之中风雨飘摇——即便战火还没有直接烧到城下,仅是波及于千里之外而已。

只见从四处汇聚而来的难民,已将这座城池团团围住,男人的厉声咒骂、女人的哭嚎埋怨、孩子的嗷嗷待哺,再加上牲畜的嘶鸣长吠,组成了一曲凄厉的交响乐,在天地之间回荡。

这时候,一口米粥、一块铜板,可能就能救活一条性命。

人,早就顾不得什么尊严了,见赵承成的队伍好像一支商队,无数人纷纷聚拢过来,伸着手、探着头,眼中流露出渴望的目光,想要从队伍里讨些粮食、钱财。

高杰是个心狠肠硬的,见难民把前行的路都堵住了,立刻驱马上前,挥动鞭子驱赶人群,口中污言秽语连珠炮一样发射出来。

难民们慑于他的气势,立刻一哄而散。

可队伍刚刚乘机上前走了几步,另一群难民又围了上来。

高杰不胜其烦,忍不住抱怨道:“还是赵先生太小心了,说什么要微服简行,不要暴露官军的身份。瞧,走不过去了吧?要我说,娘的,干脆砍了几个人的脑袋,就不会有人再找麻烦了。”

赵承成忙道:“万万不可!高总兵怎么老毛病又犯了?杀害无辜百姓,是要遭天谴的。”

“无辜百姓,我当然不杀。挑几个奸懒馋滑的出来,杀鸡儆猴,倒是可以的。”

赵承成有些好奇:“怎么?这里有高总兵的……故人?”

“哪来什么故人?”高杰道,“老子见的人多了,一眼扫过去,谁是良民、谁是恶人,清清楚楚。要不验证一下?”

赵承成还没表态,却听一旁的朱由崧说道:“本王看……这些百姓着实可怜。就算诚如高总兵所言,真有奸邪之徒混迹其中,恐怕也是被逼无奈。要不咱们施舍些银子给这些难民,让他们自行退散、自谋生路去,也就不会拦着咱们了。”

哟!良心发现了啊!

难得赵承成这几天的教育,总算是有了些成效。

可他欣慰之余,却斩钉截铁地回答:“殿下,不可如此,也不必如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