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孩子的婚事,孩子的孩子(下)16(1 / 2)

四十七

二〇二〇年五月中旬某天,谭世英用微信视频拨通小儿子李勤俭,说是二儿媳主动找人把她的厨房给弄好了,她随时可以回山上老家居住了。

在此之前,由于山上老家长年没人居住,原有的厨房设施破损严重,没有办法开火做饭,在沈阳、合肥等地生活了八年后回到CQ市KZ区岳溪镇山上老家定居的谭世英,不得不先在镇上租房子住下来。

对于婆婆的心思,因新冠病毒疫情暂时没有外出打工的二儿媳袁建梅心知肚明。作为唯一在老家生活的儿媳妇,袁建梅自然会格外关注婆婆的饮食起居及相关需求,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服务保障工作。

关于维修厨房这件事,谭世英非常满意,对二儿媳赞不绝口,这让小儿子李勤俭很意外。因为在此之前,或者说自打李世新、袁建梅一九九一年秋结婚以来,谭世英对二儿媳素无好感,婆媳俩的关系尽管说不上一直比较紧张,但至少不那么和谐,有时矛盾和分歧还比较大。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谭世英与二儿媳袁建梅之间的矛盾,包括身为继父的李启中生前对二儿媳的各种意见,既有当年家里穷、分家时给李世新、袁建梅夫妇分了不少债务的原因,也有彼此性格不合拍、交流沟通不够直接相关。

一个巴掌拍不响,但凡不那么和谐甚至闹得很僵的婆媳关系中,没有哪一个婆婆、哪一个儿媳是无辜的,多多少少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至少彼此都不够大度、不够包容,没站在儿子或丈夫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而是仅仅站在自己身为婆婆或儿媳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且无限放大自己的委屈,导致出现彼此猜忌埋怨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经历过与二儿媳的那些矛盾冲突,尤其是在岁月的磨炼下,年过七十岁之后,谭世英开始审视和反思自己在处理婆媳关系上的不足,开始有意缓和与二儿媳的紧张关系。尤其是丈夫李启中去世前后,亲眼见证二儿媳的积极表现和越来越强的大局意识、纠错意识,谭世英心中那些曾经非常顽固的怨气和成见逐渐淡化直至消退。

静下心来细想,谭世英意识到二儿媳并没那么强势或不讲理。事实上,在孝顺父母方面,二儿媳袁建梅不但不抠门,并且非常大方,只要她手里有钱,公公婆婆不管有什么需求,她都会全力而为,从不吝啬。

二〇一二年春节前后,无论是继父李启中年前过生日、年后突然去世,在操办寿礼和丧礼过程中,袁建梅表现出了很强的担当精神,跑上跑下,忙前忙后,既很尽心,也很负责。

去世前,李启中曾经对小儿子李勤俭讲:“你二嫂脾气不好,那是父母给的,改不了;现在看,在一些家事处理上,她有她的难处,我们没考虑那么多,这是我和你妈妈的不对……”

四十八

相对于谭世英生育的其他四个子女,高中毕业后一直在部队发展的小儿子李勤俭的婚姻有些特殊:他竟然与李启中、谭世英夫妇的老邻居安名中、李善菊的女儿安芬恋爱并结婚生子。

邻家男孩娶了邻家女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彼此了解对方的性格秉性,感情基础更加牢固,从爱情角度看确实非常美好。但爱情不能当饭吃,需要直面生儿育女、赡养父母等现实问题。李勤俭、安芬夫妇自二〇〇〇年三月登记结婚后,同样无法回避中国年轻夫妻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如何善待和孝顺彼此的父母?

在李勤俭看来,孝顺父母,既是传统美德,也是滋润生命之树的情感源泉。为人子女,如果连父母都置之不理,还有什么脸面苟活于世?还有什么资格孕育下一代?某种意义上,孝顺配偶的爹妈,就是孝顺自己的爹妈。

让谭世英和李勤俭非常欣慰的是,在孝顺父母这个问题上,安芬做得很好,甚至远远超出了婆婆和丈夫对她的期望。

刚结婚那阵子,虽然从未反对过李勤俭孝顺父母,但安芬对公公李启中、婆婆谭世英并非没有一点想法。或者说,多多少少还有那么一点意见。

事情源于当初谭世英并不十分赞同李勤俭和邻家女孩安芬恋爱。身为母亲,谭世英的这一想法或许可以理解:自己的小儿子好不容易考上军校并跳出农门,不应该再找个农村姑娘当老婆。

虽然谭世英从未明确表示反对,但在安芬心里却留下了难以掐掉的小疙瘩,时不时还在李勤俭面前嘀咕,说什么婆婆老娘瞧不起她这个幺儿媳妇。

这种事情是解释不清的。李勤俭曾经十分卖力地摆弄原本就不灵活的口舌,想替自己老妈分辩几句,却难以填平横在安芬心底的那道情感沟壑。

好在安芬是个善良而又识大体的女人,说归说,做归做,对公公婆婆很是孝顺,从没说半个不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