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越过那道山梁,迈过命运门槛(下)(1 / 2)

三十二

丈夫李良胜去世后的两年里,对于谭世英而言,其实还有比家里缺劳动力这更让人苦恼的事情——怎么也绕不过去的改嫁问题。

李良胜去世不久,各路媒婆踏破了门槛,让谭世英烦不胜烦,也让孩子们甚是反感。

在当时的川东农村,丧夫的妇女一般不敢改嫁,因为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不仅别人说闲话,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会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谭世英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惑:孩子们都不同意自己改嫁。尤其是大儿子李善明,一直强烈反对母亲改嫁他人。谭世英别无选择,回绝了所有媒人。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来自赵家岩李氏家族的巨大压力,压得谭世英喘不过气来。

那时的赵家岩李家大院,是新任村主任李良武所在大房的天下。李良武的母亲曾顺珍属于丧夫重嫁,嫁到赵家岩时还带来了两岁的黄德川,嫁到赵家岩后又接连生下了李良武、李良才、李良勇、李良双四个儿子。

人多力量大,人多胆也壮。有了这五个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大房的老大地位更加牢固了。后来,等李良武当上大队干部,并成为子弟村首任村主任,大房的势力更是如日中天,不仅与大房有积怨的四房没实力与之公开叫板,二房、三房、五房的后人们也只能看大房的脸色行事。

在是否改嫁这个问题上,谭世英就受到了来自大房的强烈冲击。曾顺珍的意思很明确也很霸道:谭世英除非不改嫁,要改嫁只能嫁给自己事实上的长子、一直未曾婚娶的黄德川。

对此,谭世英始终不同意,从未松过口。黄德川患有严重的哮喘,一点重活也干不了,嫁给这样的男人,非但不能指望他帮忙抚养五个儿女,还要照顾他,何苦来着?

曾顺珍哪肯就此罢休?在她的授意下,大房的后人们向谭世英施压:要么在农活上为难,大房的人不帮忙不说,还暗地里鼓动三房、四房、五房的男人们袖手旁观;要么四处嚼舌根子,说谭世英的闲话,污蔑她作风不正派,说因为在外面有了男人,才下药毒死了李良胜;还说谭世英不守妇道,李良胜去世后不安心守寡,竟然急着把自己嫁出去。

曾顺珍和大房的某些人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让谭世英屈服,让她答应改嫁给黄德川。

面对曾顺珍等人的苦苦相逼,无奈之下,谭世英去找过组织,多次向子弟村党支部书记李良渔寻求帮助。不料对方却以这是个人私事和家族内部事情为由,根本不予理睬,还打官腔让谭世英自己处理好,尽量别影响全村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谭世英也想过找村主任李良武帮忙,但一想到他当初拿李良胜开刀树立自己威信一事,谭世英放弃了。做人要有骨气,为什么非要低三下四去求人?

就这样,谭世英始终不肯屈从于曾顺珍,一挺就是两年多。

一九八二年秋,身心俱疲的谭世英终于挺不住了,动了改嫁到与赵家岩只有一梁之隔、却隶属另一个村、胡家乡花园村岩上。

上过高中、当过几年民办老师的谭世英是个想做就做的人,一旦决定了,就不会犹豫不决、拖泥带水。她暗暗地告诉自己:为了给孩子们有一个健全的家,为了有一个男人帮自个儿扛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必须果断出击,速战速决。

原本,谭世英想嫁得更远一些,那样就可以远离曾顺珍等人的冷落和侮辱。但想到那样无法解决五个孩子的土地问题,她只能委屈自己,只能舍远求近。

要知道,那时农村的土地金贵得很,如果她带着几个孩子远嫁他乡,十有八九分不到土地。而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谈何养活养大五个孩子?

为了五个孩子,谭世英只能选择与赵家岩一梁之隔的SC省开县岳溪区胡家乡花园村岩上村民小组,因为这样既可以解决家里缺少顶梁柱和劳动力的问题,还可以继续耕种赵家岩的那些田地。

在谭世英看来,越过柏树梁这道山梁,就等于迈过了命运这道门槛。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命苦,但不能认命,必须奋起抗争。

三十三

谭世英相中的男人叫李启中,当时不到二十九岁,一直未婚,比谭世英小了整整十三岁。

之所以相中李启中,是因为谭世英了解到,这个男人虽没读过书,认识不了几个字,但能吃苦,为人实在,不会亏待自己和孩子。但李启中能不能相中自己,谭世英心里真没底。

不过,为了五个孩子有个依靠,谭世英决定放下脸面,豁出去拼一回,自己找了媒人上门向李启中提亲。

刚开始,李启中并不同意。你想啊,一个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寡妇,还拖着五个孩子,这哪是娶媳妇?这不是没事找事,给自己惹麻烦吗?

谭世英并不气馁,表示结婚后一切都听李启中的,还争取再生个孩子;就算自己不生了,也会教育孩子们把李启中当亲生父亲一样孝顺,将来给他养老送终。

这番坦诚的表白,让一直以为自己此生不会有老婆、不会有孩子的李启中心动了。有一个自己的女人,有一个完整的家,还可能有自己的亲生骨肉,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啊。再说,谭世英这个女人也太不容易了,一个人抚养五个孩子,也真需要有人帮她一把。

考虑再三,李启中点了头,答应谭世英带着五个孩子嫁到他家。

李启中同意了,谭世英又提出了新的条件:二儿子李世新、小儿子李勤俭还小,还要继续读书,小女儿李建霞将来也要供她读书。并且这三个孩子,不分男孩女孩,只要本人用功,成绩又好,考上哪供到哪,能考上初中读初中,能考上高中读高中,能考上大学读大学,一个也不能耽误。

渴望有个完整家庭的李启中也没多想,点头应承下来。

谭世英生怕夜长梦多,加快了改嫁的步伐。

于是,从李启中点头,到谭世英嫁到岩上,前后只用了三天时间,几乎没给赵家岩那些别有用心之人任何反应时间。谭世英甚至连自己的两个弟弟都没有通知,以最快的速度造成了她带着孩子们改嫁的铁定事实。

一九八二年秋,也就是谭世英改嫁李启中那一年,在仨兄弟中排行老幺的李勤俭八岁半,刚上小学一年级,什么也不懂,只知道母亲要改嫁。

对母亲改嫁的决定,身为长子的李善明说什么也不同意,多次哭着求母亲别走。谭世英别无选择,只能痛苦而坚决地拒绝了大儿子的哀求。李善明很伤心,死活不跟母亲去花园村岩上,非要一个人独自在赵家岩生活。

原本李世新也不想跟着改嫁的母亲去另一个地方生活,后因继父承诺供其继续上学,他才答应跟妈妈走。

对于母亲的改嫁,李善明怎么想都想不明白,觉得这么做,多少有点对不起死去不过两年多一点的父亲。基于这个原因,母亲改嫁的前一天晚上,李善明把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叫到一起,以大哥的身份,用非常严肃的方式正告弟弟妹妹们:我们的亲生父亲叫李良胜,并且此生只能有这么一个“爸爸”;不许叫继父李启中为“爸爸”,只能按照他的排行,叫他为“二叔”。

面对如此严肃的大哥,十五岁的李世新、十二岁李建英频频点头,八岁的李勤俭似懂非懂,不到四岁的李建霞根本听不懂大哥在说些什么。

谭世英改嫁的那天,她位于赵家岩的家里一个客人也没请,一点喜庆的气氛也没有,甚至多少有点凄凉。

那是个阴天,没有风,闷热得很。一大早,李启中和一帮岩上的乡亲们打着锣、敲着鼓、吹着唢呐来到赵家岩李家大院,迎娶谭世英和她的四个孩子。

这天早上,赵家岩李家大院的空气有些诡异。曾顺珍和谭世英曾经的妯娌们站在各自家门口,一个个阴沉着脸,要么不吱声,要么指指点点地说着风凉话。

谭世英走出李家大院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来出来送一程,一个人也没有。

李善明躲在屋里哭,说啥也不出来。

谭世英哭红了眼睛,进去抱了一下大儿子,狠下心肠走出那个生活了整整二十一年的家门,背着不到四岁的李建霞,跟着迎亲队伍往岩上方向走去。

李世新、李建英抹着眼泪儿,由小到大紧跟在母亲身后,恋恋不舍地离开赵家岩大院子,离开他们的老屋。

那天,李勤俭还要上学,没有跟着迎亲的队伍去岩上,流着眼泪看着母亲一行人远去。迎亲的队伍走了,李善明才红肿着眼睛从屋里出来,叮嘱小弟赶紧去上学,并明确告诉小弟从当天开始,放学后不要再回这个家了,直接去岩上的新家。

李勤俭似懂非懂,一下子哇哇大哭。李善明也哭了,紧紧抱着李勤俭,任由自己泪水嘀嗒在小弟的脸颊上。

三十四

初到岩上时,谭世英和四个孩子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乡邻们的白眼。

一个四十二岁的中年寡妇,带着四个穿得和叫花子差不多的孩子,嫁给一个只有二十九岁的年轻人,别人怎么看都看不明白。

看不明白,就说风凉话,热嘲冷讽的,像一枝枝利箭,毫不留情地射向谭世英和李启中,还有李世新、李建英、李勤俭、李建霞四个无辜的孩子。

初到岩上时,别人的冷眼,别人的冷漠,别人的另眼相待,别人的欺负打压,清晰地留在谭世英和四个孩子的记忆深处。

最初半年,四个孩子受的委屈,尤其是李建英、李勤俭和李建霞受的委屈,确实有些过分。

李世新到岩上后,李启中履行承诺,让他重回胡家中心小学帽子班接着读初二,寄读制,除了周末和寒暑假,很少在家里待着。

身为二姐(其实是姐姐)的李建英,以及比她小四岁的小弟李勤俭、小八岁的小妹李建霞就没有这么幸运,经历了很多委屈时刻。

岩上村民小组的成员主要来自贺、李、袁、安、谭五大姓,人丁兴旺,孩子很多,经常在岩上院子一起疯玩。

李建英和弟弟、妹妹初到岩上时,那些孩子并不跟她们玩。不仅如此,动不动还欺负她们,说她们的坏话,说李启中和谭世英的坏话,有的还动手打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