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鲍信东上92(2 / 2)

刘备却在思索当中,此策确实很好,就是利用了名士之间的邀名问题。

之所以如何,全是因为本朝选官主要采用察举征辟制。

察举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社会舆论,即社会舆论认为某人孝、廉、敦厚、克让等,是其被辟举的重要根据。换言之,能否在社会上拥有名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进入仕途。逐渐的,追逐名声成为风尚。

后来的徐干就记录这种丑态:自公卿大夫,州牧郡守,王事不恤,宾客为务。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已。殷殷坛坛,俾夜作昼。下及小司,列城墨绶,莫不相商以得人,自矜以下士。星言夙驾,送往迎来。亭传常满。吏卒传问,炬火夜行,阍寺不闭。把臂捩腕,扣天矢誓,推托恩好,不较轻重。文书委于官曹,系囚积于囹圄,而不遑省也。详察其为也,非欲忧国恤民,谋道讲德也,徒营己治私,求势逐利而已。

这样的做法,与圣人教海的真意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会稽许武为求“克让”之名以谋取人仕利益的做法,已将儒家原初的“克让”真意彻底扭曲,更别说二十四孝里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哭竹生笋等等,都是已经把所谓的孝,变成求名的外皮了!

所以用劭这种策略,用来说服应劭是最好的办法!

刘备本身就不太在意这种东西,拿来一用最适合不过了。

历史上,刘备又不是没有用过,用郑玄的信去奉承袁绍,因为袁绍、应劭等人都对于自己名声都是十分在意,所以可以用,反之用来对付曹操和鲍信,倒是不太容易。

但刘备也得考虑,这个事情如果传到陈纪耳朵里会如何?他可不想让陈纪对自己产生恶感

不过刘备突然想到了可以把这个事情告知陈纪。

或许陈纪会同意他这样做的。

刘备立刻道:“我这就去信陈相,请陈相书信一封给应府君!”用劭有点懵,不知道刘备这是什么意思,倒是郑并立刻猜出了刘备的用意。与其代写,还不如如实告知陈相,按照陈相的性格,估计会同意的。

“中尉考虑周全,并不及也!”

刘备摆了摆手道:“郑君就不要奉承我了!”

刘备看了看用劭的神态,笑道:“伯继,是否以为备太过顾忌自己的名声了!”

用劭醒转过来,立刻道:“臣下不敢!”

“没有什么敢不敢的,直说就好了!备愿为纳谏者,不愿高居深视,亏听阻明,要使僚属直言敢谏,畅所言,忠者沥其心,智者尽其策耳,此乃备愿!”

“诺!”

“劭初听之,甚为不解,但仔细思来,倒是深觉中尉暗含深意,但又光明磊落,不愿做小人也。若是按照臣策,往后为陈相所知,定然有疑,也生嫌隙,此为一也;二者,以陈相之性格,中尉若是告知,估计陈相非但不会觉得是在利用他,相反还会赞成中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