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教化51(2 / 2)

“哦!”

“卑职行屯田法也是为解决眼下的困境,如今高唐和漯阴人口已超过万余,而粮食却只能暂时维持,虽然从高荣两家所获颇丰,但依旧难解燃眉之急,所以卑职才行此策,只为解决民之所需。二者,如今两县人口大不如前,若按之前办法,难有收获,而屯田法可将丁壮集中起来,统一安排,效率远超从前。”

刘备说完之后,陈群看刘备的眼中又多了几份色彩,“此人的确有大才,单是屯田法,也不是几人就能想出来,虽然陶恭祖在徐州行屯田,但比起刘玄德之法来,到底是缺少什么,如今天下纷乱,英雄豪杰者层出不穷,或许此人也是一方英雄!”

“荀文若以为袁本初是个英雄往投之,不外乎觉得袁本初出身名门,少有名望,但如今一看,袁本初也不过如此,倒不知他荀文若之后会投何人,我陈长文,也不知明主在何方,若是此人,倒也不错!”

陈纪点了点头:“玄德倒是干才啊!”随后陈纪叹道:“我为相日长,也算是将平原治理尚好,但比玄德来,还是不如啊!”

刘备说:“陈相乃天下名士,所行亦非常事,乃是教化万民,导民向善,在备看来更胜之。教化者,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诗》云:美教化,移风俗,前汉董生有云,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大善!”陈纪抚掌称赞。

陈纪很高兴,因为刘备说教化比民生更加重要,对此他深以为赞同,对于他这样的君子来说,没有什么比教化更为重要了,因为儒家思想主体就是要建立有道之世,而实现“有道之世”的途径就是教化,所以孔子讲究有教无类。

孔子希望通过礼乐教化民众。他认为人是可以通过外在人文因素的影响而改变的。

所以他说: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子将仁视为人的内在本质,仁者,人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然后又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外在的仪表礼节,“质”是指人内在的质朴本性,两者兼顾才有君子的风范。同样,乐也有内容和形式之分,内在之善是乐的本质,外在之美则是乐的形式。

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孔子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对于教化,孔子一直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然后又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孔子认为,先代先圣明王之所以制定礼乐,是因为希望引导民众走向教化的: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又说: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其实对于刘备来说,他以为的教化,是希望全天下所有人都能读书识字。因为梦境中的那个世界几乎是人人识字,人人都有文化。

虽然那个世界的人过的辛苦,但不至于因为饥荒而饿死,不至于因为伤寒而病死。

虽然想要实现这样的世界是很难,但刘备觉得他必须要去做。

做不做不是问题,没有人去做,才是最大的问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