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2 / 2)

至于为何徽州人都信誓旦旦说有这么一回事,自然是当年从歙县流传出去的“偏方”了,但这一说法在歙县流传开以后,男人们捕蝗虫可勤快了,都不用官吏三催四请了,生药铺子也发了一笔横财,那么多年歙县出品的蝗虫壮阳大补丸也没吃死过人,因有些男人坚信有用坚持常年服用,还导致这一药丸极畅销呢,咳。

鉴于长姐当年只有十四岁,竟能这样精准捕捉住男人们最切身的弱点,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程怀章决心要为长姐保住这名声和这个秘密,凭谁问也不说真相来。

而这本《治蝗略》中最后一条,是没有交给农人的,因为那一条程怀章和长姐都没想办法弄出来。据那本“治蝗古书”上记载,身毒(印度)有一种树,名曰印楝,此树的种子经过研磨去壳、用某种溶液浸泡萃取后便可提取出一种可杀百虫的农药来,这药还不伤禾苗和土地,但即便程世福花了大价钱,托了在番禺的友人在海外买回了两棵印楝树,栽在院子里种活了,但是他和长姐也弄不出那种“有机溶液”。

但程怀章想着或许有一日能够实现,便一直记着。

除了治煌,程怀章还翻阅徐光启的农书,天天泡在地里与老农交谈,俨然忘了他是个什么官了,还出银子改良了出了深耕犁、捕虫车。

等到了秋收时,江南三省虽遭蝗灾,却仍旧收获了与平年相差无几的粮食,没有饥荒,没有流民,今年的钱粮赋税也没有受影响,这消息立刻就传到了京城,让早早就得知江南道生蝗灾已经做好赈灾准备的康熙都惊呆了。

而赵申禾没有将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在这次治蝗出力的所有官员他都记下了名字,写了一本厚厚的折子递到了京师。

首功自然是率先发现了蝗虫卵,又献上治蝗之法的程怀章。

真正让康熙动心的自然是随着这折子进上来的《治蝗略》一书,这本书里的治蝗法子更加完备、详尽,因为这都是程婉蕴与程怀章、乃至程世福多年在歙县治蝗实地得来的经验,当初程婉蕴也只知道牧鸡牧鸭能吃蝗虫,毕竟后世也用这样法子,但新闻上不会讲那么细,具体一只鸡鸭能吃多少?多大的地放多少鸡鸭才不会连庄稼一起被吃掉、踩踏?这里头都有学问,所以是一年一与蝗虫斗争下来后,不断改进、总结得来的法子。要知道宋朝就知道养鸭子能吃蝗虫了,但历经多次战火、改朝换代后,随着老人去世,很多地方都已经没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如今清朝的治蝗法子最终还是靠人力巨多。

有这样一本详尽的治蝗书,是很难得的。

最让康熙意识到价值的当然是最后那印楝素的制备法子,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做出来以后蝗虫还有何畏惧?不说蝗虫,就连其他虫害都一起除了!这是千秋万代、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如今大清的人口已经越来越多了,但粮食却始终都不够吃,以后若是可以将庄稼的病虫害抑制住,便可多收获好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

治蝗略上含糊地写着可从烧酒技艺中提炼出有机溶液,康熙立刻就命会酿酒的工匠去做这件事,并让弘晳写信给莱布尼茨询问这有机溶液的事,西方能从金鸡纳树中析离出金鸡纳,制成治疗痢疾的神药,那这印楝素想来也是差不多的东西,不管是多少年、费多少银钱和功夫,他都愿意做!康熙还觉着,既然古书中有记载,古人一定是做成了的,只是这做法如今失传了而已,没道理以前能做成,今儿就再研制不成了。

也是在这一刻,康熙下定决心要晋程佳氏为太子嫔了。

赵申乔是个机灵的人,他将程怀章对他讲述这本书的来源一五一十地写进了折子里,并没有隐瞒程婉蕴的名字,他大约能猜到太子爷把程怀章放在他身边的原因,大约正是打着让他能升得快一些,回头才能加恩到程佳侧福晋头上,那这次不就是个绝佳的机会吗?若这功劳本就有程佳氏一份,皇上自然愿意开恩。

投桃报李,赵申乔是清官不假,但不迂腐,更不傻,否则也搭不上李光地。

因此,第一次,程婉蕴没有因为是个女人,而被抹去了功绩。她在治蝗上的付出,也没有被漠视,终于隔了十几年的光阴,这些努力与善意终究回报到了她自个的身上。

康熙对外并没有公布这件事,放出消息是程怀章居功甚伟才加恩的程佳氏,这也是为了东宫好,省得有些不开眼的东西来攻讦程佳氏不守妇德、干预地方政事,或是怀疑她写的东西是否可靠之流,从而把一件好事变成了坏事。

这是世人对女子的偏见,哪怕女子做得再好,也会被质疑与否认,甚至因为知道是女子写的书从而就弃而不用了也有。

但康熙心底里记着程婉蕴的好处,他是难得不大低估女子的皇帝,因他是太皇太后教养长大,他深知当家妇人若是明理、聪慧、坚韧,那么这个家往后也差不了。

再看程佳氏教养出来的几个孩子,康熙心里暗暗点头。

这个位置给了她……就……就给了吧!

临近年关,上书房的小皇子小皇孙们也要放假了,今儿是最后一日课。

弘晳和弘暄也正是在上书房读书的时候知道自家额娘正式接受册封礼成了太子嫔的。

那会儿,他们正跟直郡王的长子弘昱拌嘴。

年关将近, 程婉蕴开始忙了起来。

程怀章治蝗得力、《治蝗略》传遍天下的消息,自然也传到了程婉蕴耳朵里,她愣了一愣, 忽然就笑了。那本《治蝗略》, 本以为再没机会重见天日,后来入了宫,外头什么灾啊祸的消息也大多被隔绝了, 她自个都一时没能想起来。

这世道本就苦了,天公还不作美,时常折腾, 也亏得华夏的百姓吃苦耐劳,一样样忍受了下来,只盼着来年能好一些、能活下去。如今倒也好,至少外头百姓们再遇着蝗灾,能多几样法子自救,即便是能多活几人的命, 她都心满意足。

程家的功劳是程家自己挣来的,比起靠着女人的裙带关系得的恩宠, 是截然不同的待遇, 这时京城里的上流圈子、满洲人家才愿意正视程家, 吴氏近来收到了几个王府邀着赏花吃席的帖子,都大为震惊呢。

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去了,程婉蕴哪怕忙, 也甘之如饴。

但毓庆宫里也有不好的消息, 一是闭门抄经多年的李侧福晋原是着了风寒, 程婉蕴原叫人单独腾了个灶眼给她每日炖些鸡汤滋补,她却更愿意照着宫里治伤风咳嗽的法子净饿两天, 再服药调养,程婉蕴劝不动,结果病得越来越重,眼见快挺不过去,如今又正好是快过年的时候,就是请太医都要悄悄的请,更别提万一……只怕这丧事都不给办了。

二是太子妃也有些不好,她原是心病,养养或许能好,但自打程婉蕴封太子嫔、程家又借力一下爬得极高,而石家……早就被人遗忘了。从此,她这心病就更重了,人的性子使然,她愈告诫自己不这样想,便愈劝服不了自己,最终每日都沉湎于痛苦之中,好几日饭菜端进去又原样地端出来,夜里也睡不着,常坐起身来发呆,利妈妈为此唉声叹气,茉雅奇哭着过来跟程婉蕴说她额娘的病情,程婉蕴也束手无策。

她有点怀疑太子妃是抑郁了,只是……这时没这说法,也没有治疗抑郁的西药。于是只能加倍命下头的人小心伺候,多温言开解,又做主在正殿里设了一处小膳房,变着法给太子妃弄汤弄羹,还和怀靖说了一声,让他去外头找些闽菜的谱子来,带进宫来让膳房太监学着做。

又教茉雅奇多陪着太子妃说话,给太子妃多找些事做做,让她没空想别的。

转眼进了腊月,过两日朝廷就要封了印,一大早,程婉蕴先将弘暄弘晳打发去上学,又让青杏送额林珠、茉雅奇去撷芳殿与八九十三位公主们一块儿做绣活、读书、学琴棋书画,这就是当太子爷闺女的好处了,宫里的公主都有专门的女师教导,太子爷跟康熙请旨让膝下两个女儿一块儿去,康熙随口便恩准了。

但对宫外不常见的那一堆孙女们,康熙就没这想头,他孙子孙女加起来一百多号人,过年时都进宫来吃饭要摆三个大殿才坐得下,他根本就认不全谁是谁,也就茉雅奇、额林珠和佛尔果春是生养在宫里的,常能见着,他也偏疼几分。

若真让那么多孙女都进宫读书,撷芳殿也坐不开。

比起孙女,康熙自然更看重孙子,宫里宫外,各皇子阿哥膝下只要是适龄的皇孙倒都愿意让他们进宫读书。

如今上书房里也是人满为患,共有十二人。皇子里十五阿哥胤禑十一岁、十六阿哥胤禄十岁,十七阿哥胤礼八岁,皇孙里年纪最大的弘暄十四,明年十五岁他就能出馆了,接着是弘晳十二岁;这俩的年纪直接断档,后头都是八九岁的小孩子:直郡王的大阿哥弘昱九岁;三贝勒家的三阿哥弘晟七岁(他的长兄弘晴前几年夭折了);四贝勒府的三阿哥弘昀刚六岁(四爷长子弘晖、次子弘盼均已夭折);五贝勒府的大阿哥弘昇九岁、二阿哥弘晊六岁;七阿哥府里的大阿哥弘曙八岁、二阿哥弘倬六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