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贾家和易中海对峙203(2 / 2)

四合院原本的厕所叫茅房,从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其形貌的简陋。条件好些的四合院,在院子西南角上盖一小房,挖坑儿砌砖,就是大小便的地方了。

如果是大杂院住几十口人,一般院子里就不设“茅房”了,而是在胡同里搭建一个“官茅房”,就是后来说的“公共厕所”。

“官茅房”里面十分简陋,并排挖几个长方形的坑,周围墁上砖,没有冲水设备,所以臭气熏天,夏天蚊蝇乱飞,冬天脚底湿滑,极不卫生。你在胡同里要想找厕所,闻着味儿就能找到。

这种“官茅房”周围的居民都要到此来方便,早晨起床后上厕所的人多,甚至要排队等候。

如果赶上闹肚子,真是痛苦不堪。

官茅房漏风漏光,里头可以看到外头人来人往,外头亦隐隐约约可看到里头白花花的大腚。

蹲在里头,满心不安。有时要戏弄正在如厕的人,朝里头扔小石子和鞭炮。那一吓,本来就要出来的东西,又吓得缩回去了。

夏天,臭气随夏风长长地飘荡,随着脚步越走越近,臭味越来越浓,“嘎吱”一声,抵达味源核心,浓度达到最高,腐败夹杂硝铵的酸酸涩涩味道,将嗅觉系统堵得严严实实的了。

这只是小小的“见面礼”。

紧接着,不计其数的绿头苍蝇和蚊子,以煽动翅膀作为鼓掌,热烈欢迎您的光临。

雨天,躬身其间,漏下的雨,如长了瞄准镜似的,准确地滴落在脖颈上,湿湿滑滑,冰冰凉凉,上下一起冷。这时,非常佩服戴斗笠、撑雨伞的如厕者,他们的眼光真是独到,装备确实精良。

冬天,寒风如刀,一刀一刀狠狠地刮在白嫩的腿、股上。身子禁不住抖抖索索,然后又紧紧地缩成了团。

人多排泄物就多,每天都得有掏粪工(大家管他们叫“掏茅房的”)来清理,他们把粪车停在路边,人背粪桶进去掏大粪。

这可是既要体力又得有技术的活儿,半人高的粪桶就得有十来斤重,再装满了粪便,足足得有五十多斤,所以常见掏粪工人背着粪桶,还要用粪勺儿的长把儿架在肩上,垫在粪桶把下面,以减轻肩的压力,掏满一桶他们就背出来,倒进停靠在路边的粪车,再进去继续掏,每个坑儿见底为止。

凡是干这行儿的常年累月压磨肩膀,双肩落下厚厚的老茧。

在数九寒冬,他们干起活儿来也是浑身大汗,湿透衣服。可以说在四九城里最脏最累的活儿,就数掏大粪了。

几十年前何雨柱常在街上遇到掏粪工人在胡同里干活,周围的人都远远地躲避,还有人用手绢捂住鼻子快步走开。

人们既需要掏粪工人,又看不起他们。

过去农村种庄稼,全靠人和动物的粪便做肥料,所以掏出来的粪,集中在北京城的城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