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捷报终于传到京中165(1 / 1)

参谋长赵俊杰谨慎的提出一个观点:“与宏科泰决战前,我们获得的情报显示后金对于皇太极已经兵临大明京城城下是非常兴奋的,阿敏为代表的后金留守高层在此基础上支持宏科泰转被防御为主动防御的作战策略,现在这个大背景并没有变,而且宏科泰是阿敏长子,出于私人目,阿敏有比较强烈的消灭我部营救他儿子的意愿,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军应该更加谨慎的面对接下来的战事!”赵俊杰之所以有些谨慎,是因为刘天佑多次有意无意的表达过阿敏与皇太极之间有隙的观点。

刘天佑缓缓点了点头道:“留守沈阳的虽然还有几位努尔哈赤的直系子孙,但在军中的地位都不算高,如阿敏真的私心作祟,他确实是可以调动留守的后金大军的。”

“后金大军调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他们不可能将沈阳城内的军队都派到这边来,最有可能调动的就是防御山海关到锦州沿线明军的部队,只要那边的明军稍微折腾点动作,后金军绝无调动大军的可能,而稍许调动万余部队,对我们不构成大的威胁。”刘海波也参与讨论。

刘天佑特地调过来的副参谋长刘朝武参会,但没有发表过多的意见,一直在观察,他是老派的军中作风,虽然被任命为第二军的参谋长,对刘天佑强行推动设立的“参谋部”目的有些吃不透,对参谋长在军中主将面前有多大话语权有些拿不准。自从被任命为此次大军副参谋长后他就一直在观察参谋长赵俊杰,观察刘天佑对参谋部人员的态度。

在他观察的时候,刘天佑再次发话了:“小规模的增兵对我们的威胁确实说不上大,但我们与后金军有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耗不起,我们决不能陷入与后金军的消耗战当中,而且我们不能期望辽东的明军有什么大的作为了!现在对凤城、岫岩以东的地形侦已经全部完全了,参谋部尽快拿出一个方案,选出一个合适的位置,咱们测试一下后金军的意图,选中的位置要便于我们撤退!”

随后刘天佑抛出一个新的议题:大孤山军堡!陈继盛领军在金州新败,东江镇官兵好不容易聚起来的士气又被打下去了,大孤山对于在钱塘沟的刘家军大营来说非常重要,如今有一千五的东江镇守军。这个议题没聊几句就统一了意见,因为大孤山是刘家军大营西面的门户,一致要求陈继盛加强防守力量,刘家军随时支援!如果有可能刘家军、东江镇联军可以在大孤山位置再跟后金军打一场小规模决战!

进入十二月份,战场貌似陷入平静,刘海波领军在五龙山以西位置率主力与后金军对峙过一次后双方的接战频率就开始下降,双方在凤城以东二十里左右位置默契的形成了停火线,只要双方不迈过这道线就不会产生激烈的冲突;岫岩与东江镇军队对峙的区域,随着后金军攻击大孤山军堡时刘家军部队及时赶到,击败来犯的后金军后,后金军就没再发起过攻击。

刘天佑趁此机会,收拢该地区的所有人口,不论老幼,确认完身份后直接剪辫子,然后朝朝鲜境内送,汉族百姓一部分安置到安州、一部分乘船南下。

这期间明京畿地区的作战情况也逐步传递过来,正如之前预料的那样,自从皇太极潜跃蓟州将袁崇焕所率的精锐辽军甩在身后之后,后金军处处占据主动,加上京城内崇祯皇帝及权贵、高官在莫名的恐惧下主动催促各路勤王明军与后金军野战,妄图快速解决或驱逐皇太极统领的后金精锐,结果这种行为正中皇太极下怀,本来应该是明守军以逸待劳迎战突击、冒进的后金军,结果各路明军被机动性极强的后金军充分调动、疲于追击,最后在京城外形成了后金军以逸待劳迎战各路明军的情况。野战的结果就是多路明军在野战中连战连败,只有袁崇焕的辽军小胜了两阵。

刘天佑及军中高层看着这样的战报均有些无语,刘海波、赵俊杰等非常不理解崇祯帝为什么不让前来勤王的明军入城修整!不拿坚固的京城城防消耗后金军,反而让疲惫的明军与士气正高的后金军去野战,这是纯粹的以己之短击敌之长!

其实刘天佑也想不通,只能用大明朝累积两百余年的文、武矛盾,明皇帝天然的对高级武将不信任来解释了,他只希望自己率军斩首八千后金军的捷报赶紧传到明京城,能给被动的战局带来一些希望,但这个想法被刘海波给打击了,刘海波的原话是:“怎么会是莱登巡抚的人来核验首级呢?就算有人来核验不应该是山海关派人来么?还是说袁崇焕回关内勤王后,指挥体系出现了大的变动?”

十一月二十七,登莱巡抚谢琏派来的一个文官终于来到刘家军大营,核实后金军首级,这个文官来的时候傲慢无比,认为东江镇、朝鲜的什么刘家军杀良冒功了,他见到那么多首级时无比愤怒,差点就要指着刘天佑骂,这种藩属国的武将怎敢为了军功如此规模的屠杀百姓!好在他所带的随从中有专门的检验首级的人员,他们越检越吃惊,真的全是女真真虏首级啊,他们及时拉住要发怒的文官,低声跟他解释……

来检验后金军首级的这些人当晚就离开了刘家军大营,连夜回去向登莱巡抚谢琏汇报,谢琏确认后也加急向京中汇报如此大捷,如此级别的大劫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左右战局的,皇太极知道自己老家要被偷了后,还敢在京畿区域同明军恋战么!

十二月初二,东江镇明军、朝鲜刘家军联军在靠近丹东的一个叫钱塘沟、龙潭堡的位置大败后金军,斩首上万的捷报终于传到了京中,传到了崇祯帝的手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