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许攸高论63(1 / 2)

就在众人大笑期间,坐在右侧最后一位的许攸突然说道:刘县令此次击退鲜卑大功,朝廷应会大力嘉奖!攸在此恭喜元德了!

子远过誉了!抗击鲜卑,只是我父身为马邑县令,守土有责而已,谈不上“大功”!就是道也是为生存而战,不敢邀功!况且,鲜卑大军退兵也是因天降大雪之故!

元德错矣!令尊抗击鲜卑,虽为守土,但也要看和谁相比。

曹操闻言,有些疑惑。

子远,何出此言啊?

此时,许攸撸着胡须,面带微笑,有些自得。

攸此言是有根据的。

其一,小小马邑仅凭千余人就能击退鲜卑大军,虽有天降大雪之助,但若没有坚守不退,何能等到大雪降下?故刘县令之功,不小也!

其二,鲜卑大军侵入定襄和代两郡,而两郡太守却畏敌如虎,弃城逃命,导致城破人亡。故两郡太守所为和刘县令所为相互对比,更能显出刘县令之功大也!

朝廷为彰显大汉律法,必会严惩逃跑的两郡太守,大力表彰刘县令的守土之功。

可操听闻两郡太守可是有根之人,如之奈何?

说完,曹操瞥了瞥袁氏兄弟。

曹操对四世三公的袁家是很不满的,因为袁家门生故吏遍布大汉天下,这些门生故吏只知忠于袁家,而不敬汉室天子。

作为对汉室忠心耿耿的曹操,对此,有很深的担忧。万一天时有变,袁家乘风崛起,何人能制止得了?

而定襄郡和代郡两郡太守均是袁家的门生故吏,是袁家出面举荐入仕的,如今两郡太守贪生怕死、弃城逃走,而袁家却作为举荐者,却无任何举动,是故其偏袒包庇之意已跃然纸上。

对于曹操的质疑,许攸则是面色阴冷,朝皇宫方向拱了拱手。

此乃形势使然,天子有意,无人可力改之。

此时,袁绍和袁术兄弟二人闻听许攸所言,心中大为不满,指出定襄郡和代郡,岂不是在揭我袁家的伤疤吗?

只是袁绍城府较深,不悅的情绪只是藏在心里,脸上表情冷淡。而袁术则是直接把不满挂在脸上,有些恼怒的盯着许攸。

或许许攸感觉到了袁术不满的目光,于是,又改了口风说道。

但两郡太守之所为也不甚出奇,自熹平六年,夏育从高柳县出兵,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从云中郡,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匈奴单于屠特若尸逐就单于从雁门郡,三路同时讨伐鲜卑,结果却是大败而归,三万余汉军精锐损失殆尽。自此,大汉再无力对抗草原鲜卑势力,以致鲜卑几乎年年大举南下,各郡各县官吏城破逃跑者何止百人,故现今定襄郡和代郡两郡守也不是始作俑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不智之道,鲜卑几万大军势如破土,岂能以边鄙之地军力相抗之?故攸以为两郡太守并非十恶不赦之罪。

闻听许攸此言,曹操的鼻子都快要气歪了。

身为一方牧首,不知抵抗,弃城逃跑,置治下子民于不顾,致使其遭受敌人的屠戮,沦为敌人的奴隶,这还有理了?曹操对此气愤至极,更以许攸前倨后恭的态度深为不齿。

那以子远所言,何为十恶不赦之罪?

当然是叛国投敌者!许攸昂首应道。

那敌人势大,就只能弃城逃跑吗?

面对强敌,不可敌之,当留有用之身以待后日。

哼!曹操冷哼一声,对许攸的狡辩很不满。

对于许攸和曹操的辩论,刘道一直冷眼旁观,只是刚才许攸一番言论,虽说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有一些道理,但在此为了迎合袁氏兄弟,说出如此惊人言论,实在是让刘道心中极为不满。

那家父以小小的马邑城抵抗几万鲜卑大军也是不智之举了?

元德此言又错矣!马邑城起初只是面对三千鲜卑铁骑攻城,以马邑千余兵力守城尚可,只是却无法料到几日后突降几万鲜卑大军。所以,刘县令之功当大奖之,立为大汉官吏之楷模。

娘的!怎么说都是你有理!你还能再无耻点吗?马屁精!

众人被许攸的一番言论,整的直接无语。

刘道默然的看着许攸,心中暗想,你许攸以后就死在你这张能说会道的嘴上。

袁绍和袁术也是被许攸的话绕的不知该怎么说,不管怎么样,没有对袁家不利就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