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战前准备41(2 / 2)

随着一声尖啸,火箭弹拖着长长的红色尾焰呼啸着扑向远方,许毅的目光一刻都舍不得离开火箭弹,火箭弹在前方偏左方向1500多米的地方爆炸。

许毅快速跳出掩体跑向火箭弹爆炸的地方,来到爆炸点,他开始评估爆炸的效果,火箭弹落地处形成一个浅浅的坑,火焰呈发散形向四周扩散,在地面上燃起熊熊大火,火焰燃烧的面积超过100平米,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威力也小很多,主要还是依靠火焰杀伤,而且离设定的目标偏离有点远,看见赵老已经来到身边:

“赵老,这个杀伤力有点差,是不是在弹头里加点弹片或者磷粉之类的助燃剂,还有这个偏得有点远,是不是减少点火药,把射程降低点,增加点准确度。”

赵老一拍大腿,恍然大悟道:

“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呢,我马上改,第二个火箭的装药只有8公斤,设定射程1.2公里,我再试试。”

经过改装火箭弹和调整发射架,第二根火箭很快就装上发射架准备发射。这次准确程度要好些,方位没有偏离,不过离目标超过了100米,在1.3公里处爆炸,最重要的是爆炸威力增加很多。

“这个火箭还是不能定型,估计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误差在30米以内才行,否则命中率太低。”

“估计很困难,火箭弹本来就靠数量取胜,而不是精度,除非改进这款火箭弹才行,目前做不到,还有火药和弹片还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好吧,那就再改进一下导向杆吧,可以参考迫击炮的炮弹,将导向杆改进一下。多生产几个发射架和火箭弹,在战场上检验下实战效果,炼钢的工程师找得怎样?”

“已经联系上一个,不过他现在随着原来太原钢铁厂的技术员被阎主席撤退到后方了,去找的人反映他全家的生活并不好,阎主席丢失了山西大部分地区,没有更多的资金来养这些技术人员,但也不能放这些人走,防止被日本人抓去为他们制造武器,所以只给很少的生活费养着,只能保证不饿死,一家老小过得都很苦。”

“我联系上我的一个徒弟,我想请许队长送些资金给他,让他做做这些技术人员的工作,偷偷安排一些盯得不紧,不太重要的技术员来这里。”

“可以啊,我会和老程说的,安排一些人专门做这些人才的工作,您放心。”

说实在的,若没有系统,他打死也不能现在就打这些人的主意,毕竟没有系统,连他自己都要考虑能不能生存下去,怎么可能将这些技术人才置于险地呢。现在不同了,他可以考虑发展一下后勤了,至少现在他有信心能打败日本人。

赵老又拿出一支枪,这枪许毅一看就知道应该是后装线膛枪,“米尼步枪?”

“对,炼了部分废枪管制作了几支枪管,先做了两支后膛枪来试试。”

两个试枪员上前来,拿着枪,边操作边大声喊着:

“一、扳开弹膛下方的击锤!”

“二、转动枪右边的曲柄,将弹膛外旋立起!”

“三、检查弹膛底部火门!”

“四、将纸壳内的发射药倒入弹膛。完成装填发射药!”

“五、塞入弹头!”

“六、转动曲柄,弹膛回位,嵌入枪管,完成闭锁!”

在试枪员的口令下,试枪员又采取卧姿进行装填、发射的全套动作。

许毅发现这枪能够打出一分钟四发,五十米的靶子,四发还是能中一枪的成绩。

赵老在旁边介绍道:“这枪是基于佛郎机的子铳原理设计出来的新枪,同历史上出现过的卡曼尔莱德(kammerlader)m1842型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同卡曼尔莱德枪相比,原本由火帽完成的击发,仍旧是由燧石完成。而且,也从卡曼尔莱德枪的线膛变成了滑膛。

历史上,卡曼尔莱德枪算是一款比较悲催的步枪,列装的时候,德莱赛击针枪已经出现,而且产量很低,总计几十款改进型,但是产量却只有四万多支,至于装备的军队范围更是只有挪威陆海军和瑞典海军装备。

但是,生不逢时并不代表着卡曼尔莱德枪的性能不好。相反,它所特有的设计和装填方式与德莱赛击针枪相比,虽然速度慢,但基本解决了后膛漏气的问题,使卡曼尔莱德枪的精度和射程都大大优于德莱塞针枪。

1861年比利时举办了一场高精度军事步枪的射击竞赛,结果证明参赛的卡曼尔莱德m1860是当时最精准的步枪之一。卡曼尔莱德枪早期使用球形弹,后来采用锥形弹,1855年后全部型号改用米尼弹。

现在我们还不能生产火帽,也不能给枪管拉线膛,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这批军工厂的技术人员到了就有人会制作火帽,而且拉线膛的机械可以用木工做简易手动车床拉,慢慢的想办法用机器拉,没有什么难度。”

“好,好,不容易啊,现在部队有一半人没有枪,能做出这种符合我们现在工业的枪太不容易了,我要给你们请功。”

许毅激动的说。

“这种枪在中国就要有中国的名字,那就叫抗战一型,希望把这枪再改进后大规模生产。现在再生产几支,争取赶得上这场战斗。”

赵老先生很激动,感觉到很自豪,忙不迭的说好。

许毅交代完毕后就直接回到驻地,毕竟日本人马上就要来了。

返回